前几天,因家中网络不通,去校园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报修,正巧,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是因为网络问题正在跟前台办事员交涉。因手续问题,前台办事员请这位年轻老师稍等下,这位老师就大发脾气了:“咱们都是一个单位的,办个事情都这么难,难道就不能通融一下?”
遇到这种理直气壮的情况已经很多次了。其中,值得考究的是这种现象表现出来的一种办事心态:咱们是一个单位的,理所当然的熟人,似乎就不用讲什么程式、规矩,应该能够尽快把事办好。这实际上是熟人社会文化的延伸。所谓熟人社会,就是说大家都很熟悉,办事不需要太注重规则,只要靠刷脸就行,其实质是关系文化,比较适合于乡土社会、流动性低的社会。中国社会,在传统上就主要表现为熟人文化。因为中国传统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人们要处理的大多是熟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运用长幼有序的伦理规则是非常管用的。熟人之间,由于相互熟悉,有很多事情就出于信任,而不需要确定规则就可以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讲,规则反而会成为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原因。因此,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处事方式,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老乡、同学、战友、同事等一切可建立的关系都在运用之列。对待陌生人,也都是将其变成自己的关系,比如称呼兄弟,拉近感情,然后就好办事了。应该说,这种处理方式并非完全不好,至少能提高办事效率。
应该说,新中国建立以后,长期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也是属于熟人社会。但现代社会却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办事讲规则,而不是靠刷脸,它通过建立规则给每个人定位,从而确立新的人际关系。此时,如果再以通过熟人、找关系的方式来处理事务,虽然对办事人来说会提高效率,但是对其他人来说就不够公平了,而且从根本上说,违背了整个规则社会的秩序。更坏的是,它加剧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怀疑,又改变了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它把人际关系物质化和功利化,把人际关系简单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对于办事有用的,就结交,无用的就不结交,不再把人际关系看成是情感和心灵为基础的群,导致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只是物质利益关系。
其实明确公正的规则才是必须的,不仅社会应当如此,单位内部也应当如此。在一个单位内部,也是有合理分工的,而不是不讲规则。长期以来,我们在单位内部管理往往不遵守规则,没有职业化分工,这往往成了安排内部人员的重灾区。这种现象国有单位、事业单位尤为严重: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岗位都是不能得罪的,他很可能是某某重要人物的关系户,得罪不起。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低,整个单位形象上不去,背后是因为没有职业化分工意识,管理水平低下就必然了。是时候把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通过职业伦理重塑社会运行的规则,而不是靠刷脸。刷脸时代应该宣告结束了。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夏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