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校园贷治理,高校要早摇“警铃”

2017-03-14 14:19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两会期间,校园贷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有统计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截至去年规模已突破800亿元。有代表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对部分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校园贷平台予以规范清理,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尽快补上高校金融服务短板。

  有人开玩笑,“车胤囊萤夜读、匡衡凿壁偷光”,那是因为他们没赶上校园贷的好时光。有了信用消费,解了燃眉之急,需求来自市场,供给并无原罪……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走进校园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一刀切地把好好的产业扼杀了,反倒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剧地下金融交易的乱局。

  眼下,校园贷之所以成了过街老鼠,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利率畸高。据网贷之家调查数据显示,纯P2P(点对点)学生网贷平台年化借款利率普遍在10%-25%之间,分期付款购物平台要更高些,多数产品的年化利率在20%以上。极个别的,年利率甚至高达70%以上。二是手段暗黑。少数校园贷平台甚至昧着良心设置贷款陷阱,逼迫大学生“裸条”担保,贷后又暴力催收,格式条款中的花色“违约金”“滞纳金”“手续费”等,套路深深、坑洞不尽。因此,将校园贷与电信诈骗同列为2016年校园安全高风险事件,恐怕亦算全民共识之一。

  解决这个难题,办法有很多。就像代表委员们说的,整肃互联网金融市场、建立大学生征信制度、加强校园信贷监管,等等。一方面是清理整顿,另一方面是规范供给。不过,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放贷的要守法规范,借贷的恐怕也要有点财商。如果不是大学生缺乏金融常识,校园贷再有魅力,估计也难以在象牙塔内呼风唤雨。我们姑且不去探讨校园贷乱象究竟是否“傻子太多骗子明显不够”的情绪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进入高校的,基本都是成年人,如果粗放式校园贷的风险都抗拒不了,防忽悠和抗诱惑指数如此之低,一旦进入让人目眩神迷的社会,岂非成了“小白鼠”?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下的校园贷乱象丛生,高校显然更应当“解铃人”。

  因此,整顿墙外的金融市场固然要依靠法治,墙内的高校亦要查漏补缺。

  一是及早将财商教育纳入高校基本课程体系。此前,由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三方合作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62.2%的学生搞不清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认为世界上存在“利率又高、风险又低的理财产品”。对金融市场存在的幻想,由此可见一斑。二是加大校园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之所以能野蛮生长,和不少借款者破罐子破摔的极端想法大有干系——大不了还不上,还不上又怎样?2009年银监会叫停大学生信用卡,已经是前车之鉴。遗憾的是,校园信用体系建设仍是“信用中国”战略的短板之一。还得多问一句的是:既然校园贷闹出的人命事件也不鲜见,班会课、微信群能尽到的提醒之责,各高校都尽心尽力了吗?须知,银监会和教育部门的喇叭再响,还得靠校园广播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接力。

  校园贷不是洪水猛兽,但愿多方合力之下,校园贷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能盼到刚性监管下的“诗与远方”。(作者邓海建,系媒体评论员)

这是个不存在的节日,但我真心想给你们过个节

这一天,你们节日快乐;这一天,世界平平安安。

直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

3月12日上午9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两高”工作报告。

打击电信诈骗,盘点这一年政法队伍做了什么……

回首过去的这一年,政法君在打击电信诈骗这条路上,负重前行,所以,也才有了昨天两高报告中的9次提及“电信诈骗”相关词...

生命的密码

新的春天刚刚开始,祝愿每一个人带着爱出发,去播撒、传递爱的温暖和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