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歌堪称是一朵奇妙的浪花。自先秦《诗经》之后,各种形式和题材争奇斗艳、浩如烟海,有爱情诗、有风景诗、有军旅诗、有言志诗等,其中,揭露、讽刺、批判各种贪腐现象的的反腐诗,可说是独树一帜,有着特殊价值。
在历代诗歌中,宋人的反腐诗尤其特色鲜明,不但数量上超过前代,而且风格上更加尖锐。诗中所揭露、讽刺、批判的贪腐官吏既有老虎,也有苍蝇;既有封疆大吏,也有功臣战将。
宋神宗时期的福建诗人陈烈写的《题灯》一诗,就是宋代反腐诗风格的典型。这首诗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像匕首一样直刺不管百姓死活、大搞形象工程的当地官员:“富家一碗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碗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惟恨笙歌无妙曲”。
据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刘瑾调任福州太守。刚一上任,就下令在元宵节大摆花灯。为此,他要求福州每户居民不论贫富,一律装点花灯十盏,悬挂在楼前屋檐下。一盏花灯要花费二钱银子,十盏花灯就是二两银子。可当时,福州正值水灾之后,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诗人陈烈看到官府告示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请命。于是,他登上福州鼓楼,在一盏大红灯笼上题下了这首振聋发聩的反腐诗。
事实上,宋代的反腐诗不仅仅指向权贵高官,对于百姓身边的基层官员也毫不留情。南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一诗中,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滥用职权、敲诈农民的乡村官员形象:“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诗中刻画的这位走路踉跄的里正,相当于现在乡镇干部的级别,在腐败官员中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苍蝇。农民在交完租税后,他仍然借催租之机进行敲诈。农民敢怒不敢言,只得把存钱盒里仅剩的一点钱款如数奉上。
宋代的反腐诗之所以能成为一朵奇妙的浪花,与当时的朝廷对外屈膝软弱、对内缺乏监督,以至于各级官员得过且过、没有节操和信念有着密切关系,尤其南宋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可以说,宋代的反腐诗,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不满情绪。(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