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戏称,法律公众号是“法律自媒体的江湖”。“江湖”本是玩笑的提法,但是却自有形象之处。
一者,所谓“江湖”有“处江湖之远”之意,有别于“居庙堂之高”的主流舆论场或官方舆论场,作为“自媒体人”没有级别高低之分,主要是“以微文会友,以法学交流”,徜徉在法律知识的海洋中。二者,所谓“江湖”自然有“江湖之侠情”,来自山南海北的大咖小咖,通过移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阻隔,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以文载道,谈古论今,继往开来,共襄法律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之盛举。三者,所谓“江湖”自然有诸多“流派”,不存在大而化之的形式,既有内外兼修的大家、宗师,也有分别精通十八般兵器的“大咖”“小咖”,彼此以各自的形式诠释着法律精神。
我做法律自媒体的时间较早。上世纪末,我作为《检察日报》的记者参与正义网的筹建从而“触网”,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政法网络媒体人。再到后来Web2.0时代出现了博客、微博,由于工作原因,我也建立了账户用以了解法律传播的最新动态,同时结识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法律圈博主,经常 向他们约稿、采访。其中一大批博主如今也与时俱进,成为了法律微信公众号的大咖。
2012年微信刚刚推出公众号,当时我正在中国检察出版社工作,希望将这种新的媒介形式与法治出版相结合,便注册了“法律读库”公众号,主要利用夜晚和清晨的时间维护和与读者交流。由于尝试较早和风雨无阻的更新,“法律读库”公众号虽也遇到些波折,但在移动互联网的“风口”之上,发展仍然较为迅速,2016年11月初突破了100万订阅数,在法律自媒体中,订阅数与访问量暂居首位。
这些年来,在探索“互联网+法治传播”的普法实践中,特别是在“法律读库”打造原创作者群后,我又结识了许多做法律公众号的新老朋友。他们中既有“50后”“60后”的兄长,“70后”的同辈,也不乏“80后”“90后”的新生力量。有些虽不曾谋面或熟络,但亦神交已久。
既然戏称法律公众号是“法律自媒体人的江湖”,为了向读者介绍这些风格迥异的大咖小咖们,我们不妨将这些法律自媒体人分类为“三派五流”。
法律自媒体的派别大多与“大咖”“小咖”的工作经历相关,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往往形成了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和路径。其中主要有三个“派别”。
——法学学院派的俯视视角,也称为“上帝视角” (Perspective of God)。理论的深厚与学识的渊博,让这些大咖们从法治热点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时深入法理,追求法的价值和法与社会的关系。有时跳出现象,直指当前法治结构功能与模式的利弊。
我熟悉的学院派大咖有:中国人民大学的何家弘教授,专精于证据法学,又擅长写犯罪悬疑小说,他对“聂树斌案”等冤假错案的不断追寻,有效推动了司法规范的建设。目前,“何家弘”公众号已更新了189期;北京大学新晋“长江学者”车浩教授以“神考题”火爆网络,从“一场婚宴引发的连环血案”,到“跨越30年的阴谋与爱情”,这些考题不仅有助于学习法律,同时更有助于理解人性,增益个人见识。再如,华东政法大学游伟教授从学者角度,对于司法改革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呼声,从“让司法在‘去行政化’中更纯粹”,到“司法宣誓、被告人出庭等事关司法文明”,为司改提供一个旁观的镜鉴和理性的超越。
——法律实务派的第一视角(The First Perspective)。经验的魅力与深度的思考,让这些法官、检察官、律师们熟练地处理各类法律纠纷与法律适用冲突。有时铢积寸累,提出某些司法政策的不足与改进方法。有时游刃有余,庖丁解牛般地分析、解剖热点案件的证据认定、定罪量刑。
我熟悉的实务派专家有很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司改办规划处处长何帆,他创办的“法影斑斓”多篇文章阅读数超过10万,对司法改革政策的解读深入浅出,他写的《深化法院改革不应忽视的几个重要问题》《不依托大数据决策,司法改革会被 “黑”到底》等文被网友评为“太实际,太实在了”“说出了我一直在说的话”。再如,全国十佳公诉人,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处长王勇,精通刑法的他被誉为法律知识的“百科全书”,他写的《公诉实务之电信诈骗疑难问题浅析》《不要仅盯着〈贪污贿赂解释〉中修改的数额》等成为许多公诉人、刑辩律师学习的宝贵资料。
——法治新闻派的第三视角(The Third Perspective)。新闻的敏感与内心的召唤,让法治媒体人有一种用文字记录中国法治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来自良知,作为法治媒体人,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坚守着中立、客观的立场,背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
从某种角度讲,“法律读库”就是法治新闻派的代表之一,“法律读库”一直坚持三条思路:第一是以编辑为中心,坚持媒介专业主义原则,对有争议的话题不预设立场,选取观点不同的文章一并推送,将评判权交给用户;第二是原创为王,组建了法律读库上百人的PCG(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原创团队,保证稳定供稿;第三是少即是多,适应移动互联网的阅读习惯,增强用户体验。这其实部分延续了传统媒体办报、办刊的理念。新闻派的代表还有不少,如我的师兄、《民主与法制》总编辑刘桂明创办的公众号“桂客留言”,将有关民主与法制的热点选题与公众号实现亲密对接,将平台定位于“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忠实记录了中国律师制度发展进步的每一个脚步。
(作者:赵志刚 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法律读库》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