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地铁丢书”背后的遗憾与希望

2017-02-24 11:03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以决心“治好5万人不读书的绝症”为目的的“丢书大作战”活动,日前被媒体曝出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3个月以来,仅有4008本书被捡过1次,239本书被捡超过3次。

  所谓“丢书”,即有意识地将1万本书“丢”在地铁、航班和顺风车等交通工具上,等着有人捡拾起来阅读,以此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读书。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活动似乎没有主办方预期的那般火热,真正的响应者寥寥无几,大家似乎都在看热闹的看热闹,吐槽的吐槽。

  类似的公益活动,形式十分新颖,主办方的初衷,显然是以此促成整个社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读书这件事,有一个规律性的前提,那就是读书与否,读什么样的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每个人自己,外人和外来力量或许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但倘若内在的阅读动力不足的话,这种影响的效果必然类似这次丢书活动的结局。

  这样一场声势不小的“丢书”活动的结局,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全民阅读现状的窘迫。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近年来国民的图书阅读率和年均图书阅读量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读书数量仍然较低。因此有人担心,曾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渐行渐远之势。

  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每每总能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各种晒书单,读书不知何时成了一种被用来“晒”和“炫”的事情,以彰显“我是读书的文化人”。试问,仅仅晒晒书单就等同于真正的阅读吗?当然不是!读与不读,只有晒书者自己最清楚。现实的“读书冷”与网络社交圈的“晒书热”,恰恰说明人们在寻求一种心理的补偿,以缓解“不读书、读书少”带来的情绪恐慌,寻求暂时的安慰。

  “地铁丢书”暂时告一段落,结果虽难尽人意,但它至少还是引发了一轮关于读书这件事的思考,也多少唤醒了部分大众对读书的重视。人生在世,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读书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丰盈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单纯的读书无关名利,只关乎明理,这正是古人“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的意义所在。

  生活本来就是江湖。行走江湖,各有各的招数。有人出招,不一定有人接招。让阅读走进生活,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恐怕并非一日之功。正可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一件辛苦寂寞的事,但不“吃得苦中苦”,怎能成为拥有知识的“人上人”?多年以后,读书的人总能发现,过往寂寞的日子其实比喧嚣的时光更令人怀念。

  (蔡小玲)

蔡松松勇救落水儿童牺牲:总觉得他不曾走远

在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救起两名儿童后英勇牺牲。素不相识的孩子得救了,而他一对3岁的双胞胎女儿却永远失去了爸爸。

上海原副市长艾宝俊受贿贪污案一审:受贿超4320万

2017年2月23日,福建省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上海市委原常委、副市长艾宝俊受贿、贪污一案。

2017省级地方两会今日全落幕 各地今年准备怎么干

在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振兴实体经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治理环境污染”等成为关键词,各地也为今年要办 ...

张荣蓉:一刻都放不下心中的“警察梦”

同事眼中,她巾帼不让须眉,只身制止持械斗殴,办案破案如男儿一样威风凛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