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吸毒人员逐年增加、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管控难度逐步增大的实际,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禁毒委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在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行一个模式、夯实两个基础、注重三个实效、落实七项措施”,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实现了社区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
推行一个模式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网格
山丹县禁毒委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正、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在各乡镇全部成立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力量不松、工作标准不变、工作人员不少、禁毒经费不减。
该县积极探索吸毒人员管理方法,推行了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依托综治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将全县划分为8个一级网格、116个二级网格、760个三级网格。特别是清泉镇采用社区一个居民小组为一个网格、行政村一个自然组为一个网格标准,将全镇6个社区、15个村划分为21个大网格,再将21个大网格划分为138个子网格,分级绘制了网格地图,将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及出狱出所人员全部纳入138个子网格,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138名网格员对吸毒人员开展禁毒宣传、涉毒监管、流动管理、执法辅助、村民自治、帮扶服务等多种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镇共有戒断3年未复吸人员80名。
夯实两个基础注重建章立制组建队伍
山丹县禁毒委坚持把吸毒人员管控的重点落在夯实基础上,健全适应分类管控的工作模式,不断推进吸毒人员管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夯实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工作基础。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各乡镇以社区(村)职责为核心,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每周)、社区和村(每周)、网格员(每天)例会制度,明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领导小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工作站)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人员职责等,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禁毒网格化管理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注重组建队伍。全县乡镇共配备42名禁毒专干,招募200多名志愿者,全部成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每个网格确定1人为管理组组长,派出所民警、专(兼)职禁毒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为成员,组建综合素养高、熟悉辖区吸毒人员情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区(村)网格员队伍,提升社区(村)服务水平,实现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的目标。清泉镇6个社区和15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
注重三个实效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
山丹县禁毒委积极打造“智慧网格”,注重“三个实效”,真正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吸毒人员管控结合起来,用“小网格”促进“大联动”。
一是注重网格化管理的运转方式。形成社区整体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吸毒人员在网中,力求做到“集中管理、条块结合、延伸服务、一岗多责、一员多能”,形成吸毒人员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即综合服务管理站(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管理网格(分片管理)、楼栋居民自治小组(具体到楼栋)。
二是注重“三定一包”责任制。“定人”即确定综合服务管理员,“定责”即细化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职责,“定岗”即明确社区禁毒专干、禁毒志愿者、片区民警岗位和应负的职责。“一包”即包片,由禁毒专干负责所在社区的所有禁毒事项,及时向公安机关反馈吸毒人员活动情况,督促吸毒人员到辖区派出所按时尿检。
三是注重管理内容标准化。吸毒人员网格化管理主要以“三活”“四清”“五必报”为内容。“三活”,指社区网格员对责任网格的吸毒人员底数和吸毒人员活动区域准确掌握,成为本网格的“活档案、活地图、活户籍”;“四清”,是指每名社区居委会成员都要对所负责区域的吸毒人员情况清楚,做到住所清、分类清、家庭成员清、活动圈子清;“五必报”,是指楼栋长能够做到发现吸毒人员不稳定因素必报、发现新增吸毒人员必报、发现外来可疑人员必报、发现居民房屋出租情况必报、发现吸毒人员活动轨迹必报。
落实七项措施破解禁毒工作突出问题
“我们充分发挥各级网格组织的力量,严格落实‘七项措施’,着力破解禁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丹县禁毒委负责人表示。
这“七项措施”包括:一是全面开展吸毒人员信息采集,切实提高对涉毒活动的发现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吸毒人员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全力帮助其早日戒断毒瘾回归社会;三是大力开展吸毒人员涉毒管控工作,定期开展社会面吸毒人员风险评估,切实将吸毒人员管控好;四是大力开展吸毒人员流动管理工作,真实掌握“流出”“流进”吸毒人员情况;五是大力开展执法辅助工作,为有效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保障;六是大力开展村(居)民自治工作,提升防范和管控能力;七是大力开展吸毒人员帮扶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清泉镇37名吸毒人员及家庭成员共有65人纳入城市低保,17户纳入廉租房补贴范畴。
(陈志刚 赵小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