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公约修改11次才通过
云南砚山运用村规民约破解村社管理难题
不久前,云南省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社区居民李道平的孙子周岁,一张红色的《红白喜事管理条例》早早就贴在他家大门上,上面写得明明白白,摆多少桌、上多少菜、用几辆车……
这是由该社区全体居民共同制定的《社区管理公约》。李道平老人说,按照《社区管理公约》,现在办事不再像过去那样攀比浪费,钱花得少,事办得小,大人孩子都满意。
“《社区管理公约》就是好啊,它不仅让我们在治理农村难题时有了抓手,还约束了部分居民的不当行为,为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起到了促进作用。”大稼依社区党委书记刘仙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她介绍说,自2015年正式实行《社区管理公约》以来,社区没发生一起被盗案件,也没发生一起大的安全事故,大稼依社区的治安更好了,居民的矛盾纠纷变少了。
每年两万元人情费减到两三千
两年前,和不少农村社区一样,大稼依社区居民也被各种名目的“办酒风”所困扰。
大稼依社区主任邵华敏说,近几年来,随礼送的钱越来越多,“少于100元都拿不出手”。
社区治保主任彭兴洪是“接单大户”。由于工作原因,认识他的人特别多,每年送给他的请柬有100多张,一年的吃酒钱要花两万多元。
“最惨”的一次,是一天有8场酒要吃。
“为根治社区陋习,我们于2015年3月召开居民大会征求意见,超过九成的居民都同意出台《社区管理公约》,抵制无事办酒席等陋习。同年9月,经社区‘两委’扩大会议讨论,一份根治社区陋习的《社区管理公约》出台实施,为破解‘村社管理’难题走出了一条新路。”刘仙说。
刘仙介绍,这份《社区管理公约》得到了全体社区居民的一致赞同,并签下自己的姓名按上红手印。
一年来,这份《社区管理公约》给大稼依社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彭兴洪说:“原来每年需要两万元的人情费,现在减少到两三千元。”
社区请来专业律师审定把关
哪些内容可以纳入《社区管理公约》?由谁制定?必须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社区管理公约》是解决老百姓关心的事,《社区管理公约》的内容也由老百姓说了算。
“儿子不供养老人可不行!”社区居民李忠武在意见征集时建议把赡养老人写进《社区管理公约》,规定儿女要经常回家看老人。李忠武是退休人员,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对他的关心甚少,这使李忠武心生怨言,于是提出了这一建议。
李忠武的建议立刻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支持,在表决通过时,这一条规定高票通过。规定一出,李忠武的子女对他的关心倍增,经常打电话问候他,每个月还会给他寄生活费。
因这一规定受益的不止李忠武一人,还包括大稼依社区里的其他老人们。
“老百姓关心什么,我们就把什么列进《社区管理公约》内容。”刘仙介绍说。
记者仔细翻阅了大稼依社区《社区管理公约》,共分十部分29项,条款涉及综治维稳、婚丧嫁娶、计划生育、邻里纠纷、道路交通安全等多个方面。
据了解,这部《社区管理公约》从开始制定到最后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前后修改达11次,工作人员逐家逐户进行宣传并征求意见,很多社区居民的意见被收录其中。同时,还请来专业律师审定把关。为更好地让《社区管理公约》落地,该社区还成立了《社区管理公约》执行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
社区公约约束居民也约束干部
“目前,大稼依社区《社区管理公约》已作为‘基本模板’在全县逐步推行,各村(居)根据本地特点,补充调整增减内容。”砚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宗伟告诉记者,《社区管理公约》、村规民约并非新鲜事物,但现今一些基层的《社区管理公约》、村规民约要么成了摆设,中看不中用;要么内容落后,不合时宜。
他介绍,大稼依社区制定的《社区管理公约》,改变了过去只要求群众单向遵守、纯义务的行政命令式;既有对群众规范、约束的内容,又约定了基层组织的权力边界和责任。该《社区管理公约》还对社区干部的工作职责与义务、工作纪律与监督方式都做了明确规定,以前只对社区居民生效的《社区管理公约》,如今也成了干部的“金箍”。
砚山县综治办主任郭家祥说,通过《社区管理公约》、村规民约来管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增强社区居民、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