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用法治创造城市交通“秩序之美”

2016-11-10 09:10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自今年3月上海市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4.27%、13.62%、46.69%;市区主干高架路、核心商圈日均拥堵时间减少1小时以上,高峰时段公交专用道普遍提速1倍以上;“滴滴出行”将上海的拥堵排名从去年的第8名降为当前的第18名,“高德地图”将上海列为“中国公交都市排行榜”首位,成为最适宜公交出行的城市;民意调查显示,超过9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工作成效表示满意  上海是一个拥有人口超2000万、机动车数量超400万、非机动车近千万辆的特大型城市,其所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压力可想而知。然而,就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上海全市特别是公安机关的集中整治和持续努力,它的城市交通秩序整体面貌和道路交通总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明显的改观。这一点,不止上海市民和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上述几项数据指标也可以说明问题,尤其是作为第三方的“滴滴出行”和“高德地图”的相关评级,更是有力的佐证。在一个交通体量如此巨大的特大型城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治理成效,不仅难能可贵,也给人启迪。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其核心就在于法治。事实上,正是得益于上海警方在大整治行动中始终坚持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法治手段与策略,扎实开展对各种扰乱城市交通秩序、威胁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交通陋习及顽疾的集中整治和深入治理,才收到了良好的整治效果,实现了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明显好转。因此,说到底,法治才是上海交通大整治行动的基本遵循和成功“法宝”。

  法治贯彻与规则树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法治就是要通过对实施违法行为的少数人进行管制、限权与惩处,来维护大多数守法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共同利益。因此,要坚持法治原则、强化规则意识,就不能回避和惧怕阵痛,对于那些侵害和影响社会共同利益与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就是要底气足、腰杆硬,敢于“硬碰硬”,坚决依法打击。上海警方坚持对交通违法行为“全覆盖”和“零容忍”,做到逢违必纠,有力震慑了各类无视交通法律法规者,实现了大整治工作的初步成功。

  不过,法治的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是规则的确立与秩序的维持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法治的手段往往比较明确和具体,效果比较直接。例如,只要交管部门最近集中查处酒驾,那么当地的酒驾现象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就会明显减少,可是一旦转移执法重点,酒驾行为可能就会反弹,因此整治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对于交通大整治工作,上海警方就表示,这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都是进行时”的持久战。

  交通治理,是每一个特大型城市永恒的主题和难题。只要把握规律,遵循科学方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就能避免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境地。在此次交通大整治行动中,上海警方准确把握内在规律,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整治,创新工作方法进行精细化管理,运用前沿科技实现精准执法,强化规则意识和法治风气,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可以说,上海交通大整治的成功经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交通法治样本。

  (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