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法律与文学的情缘

2016-11-08 08:32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作者:秋水长天居士

  地址:http://15191205145.fyfz.cn/b/904480

  记得在读研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古汉语》,课程的内容就是选择性地精读《古文观止》。

  作为一名法科学生,读古文自然也要读出一些法律的味道与体会来,透过古人的这些文字,我更多感受到的是那个时代的世故人情,那个时代的道德律法。

  对于古人的很多观点,我都不敢苟同。但是,我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文字里以及他们的思想里所激荡着的真诚与敏锐。尽管他们可能并不是法律人,但是他们却无法避开对人情与世故的讨论,而法理、人情与世故,这三者之间也总是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法律人之所以被看作是独立的共同体,除了知识构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思维模式的与众不同。

  就像读到苏洵的《辨奸论》的时候,一位法科的同学就对我说,这篇文章至少存在着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嫌疑,他还说即便是在那个时代,《辨奸论》也恐非明智之作,含沙射影地指责别人,而且言辞刻薄,恶语伤人,这应该也绝非道德君子所为吧。听到他的这一席话,我才发现法律学习对于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再比如,读到柳宗元的《驳复仇议》,就会发现文章通篇都在为徐元庆开罪,言孝、言义却不言法。我们都知道大唐的法律水平是很高的,如若能够从当时律法的层面出发,然后再结合人情与礼义予以辩驳,岂非更加令人信服。然而,柳宗元作为一名官吏,却没有选择从法律的框架内进行讨论,而是超脱于法律的框架之外,从礼、孝、义等层面予以考量,并以此提出异议。

  礼法与律法,丝丝缕缕,自古皆然。由此也可以看出,法律与道德的困境,古往今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么,法学与《古文观止》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玄机?上面的例子,至少让我们窥探到律法在古代社会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表现出什么样的状况。从这一层面讲,《古文观止》给我们提供了认知古代社会律法有价值的历史材料,甚至其中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或思想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律法认知与理解的最高水平。

  但是,在我看来,最紧要的一点还在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这一点上,《古文观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生活最直白、最生动的体现,法律根植于日常生活之中,因而,法律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当下所处的生活,就是一个不得不思索的问题。

  应当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学水平的高低与这个国家语言表达层次的高低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法律语言表达实际上与所在的民族与国家的文学成就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而,法学与《古文观止》之间的联系并非是笔者牵强附会的结果。“法律与文学”运动的兴起,不正说明了法律与文学之间难以割舍的“情缘”吗?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全国人大机关、国家安全部、民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宣誓活动。

北京“连撞9车撞死1人”醉汉受审 负完全刑事责任

昨天,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韩某在市三中院受审。记者获悉,该案未当庭宣判。

中央派组督察15省份换届风气情况 督察哪些事项?

今年7月,中组部会同中央纪委机关派出第一批换届风气督察组,对河北等16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督察。

我也要有一支笔

这支笔将是我对时代精神与楷模精神的传承,将是我匡扶正义与为民请命的帮手,也将是我所有法治信仰和人生追求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