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法院搭建法媒银平台创新惩治老赖
数据共享多元堵截失信寸步难行
“法媒银平台上线后,促使一批案件得以执结,掀起一股打击老赖的‘江西风暴’。”10月8日下午,在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大厅内,该院执行局副局长罗志坚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了这一惩治老赖的新利器。
2015年12月4日,江西高院联合江西日报社、江西电视台和18家银行金融机构启动“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简称法媒银平台)建设,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数据共享,探索多元合作,开创了人民法院、新闻媒体、银行金融机构联动惩戒失信被执行人新模式。
蔡某是江西省萍乡市某民营企业董事长,曾经头顶市政协委员、区政协常委、省级劳模等诸多光环,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竟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
原来,申请执行人朱某与被执行人蔡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在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法院立案执行,可进入执行程序后,蔡某却和法院玩起了“躲猫猫”,法官始终无法与之取得联系,法院在银行、房管局、车管所又未查询到其财产线索,该案执行一时陷入困境。
随后,安源法院将蔡某列入失信名单,并在法媒银平台曝光。
这下,大名人蔡某一下子成了人尽皆知的老赖,很快便成为当地一大热点话题。
几天后,蔡某主动找到法院承认错误,表示愿意立即履行判决,后悔不该躲避法院的执行,希望法院撤销其在法媒银平台的失信记录。
事后蔡某对执行法官说:“走到哪里都被人家戳脊梁骨,这种滋味不好受啊!”
法媒银平台为何能够对老赖起到如此强大的震慑效果?
罗志坚告诉记者,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是一项法定执行措施,由人民法院负责实施,法媒银平台打破了部门信息壁垒,依托信息化平台,发挥人民法院、新闻媒体、银行金融机构三方各自的资源优势,以此形成惩治违约背信行为的合力和对老赖的综合治理机制。
罗志坚说:“与以往不同的是,曝光的老赖信息除案件基本信息外,还可根据需要曝光照片、身份证号码、住址等信息,有利于公众锁定老赖身份,增强曝光措施的威慑作用。平台数据自动生成,实时更新,及时反映案件的动态变化,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将自动在平台上屏蔽,从而保障曝光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据介绍,法媒银平台数据库通过网站、手机端等方式免费向公众开放查询,并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失信惩戒系统、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分别向中央和省级执行联动单位推送,通过联合各部门、各行业力量,限制被执行人乘坐飞机、高铁等高消费及有关消费行为,使其在融资授信、行业准入、投资置业、担任重要职务、享受优惠政策等多方面受到限制,从而最大限度压缩失信者生存空间。
法媒银平台有力借助中国江西网的门户优势,充分发挥中国江西网的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作用,每天更新推送老赖信息,提升曝光频率,并利用户外媒体在南昌地铁发布公益广告,在闹市区大屏幕晒老赖,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同时发挥传统媒体作用,在报纸、电视发布诚信红黑榜,通过省内主流媒体曝光典型老赖。
罗志坚补充说:“为提升公众参与诚信体系建设的热情,我们还开设了法媒银平台手机分端,涵盖老赖曝光、老赖查询、在线举报(监督)、新闻报道等,让公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时随地查询老赖信息。”
法媒银平台运行以来,有力提升了执行质效,类似蔡某的案例不胜枚举。
罗志坚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9月底,共有260万余人次通过法媒银平台查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平台曝光的2.18万名老赖中,有3576名被执行人履行了义务,自动履行率为16%,标的额达2.1亿元。
长期以来,执行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一些被执行人欠债不还、逃避执行、抗拒执行成为社会顽疾。
法媒银平台是江西法院推进“基本解决执行难”的一项具体举措,该院在加大强制执行力度的同时,积极运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创新思路多方合力惩治老赖,让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无处逃遁,让潜在失信者受到极大震慑。(本报记者 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