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深改组1000天:司法改革“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6-09-25 00:27  来源:中国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贤臻
字号  分享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搞国际关系如此,改革,亦是如此。

   2013年12月2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三名政治局常委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文简称“深改组”)。至今,深改组已走过一千天时光。回望来路,27次会议,162份文件,深刻影响民生、经济、法治、自身规则、反腐五大关键领域,改变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深改组是中国改革方向的领航员。

  同样在一千天,司法体制改革,又走过了怎样的路程?

  @深改组组长:“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召开的27次会议,18次提及司法议题,“全面依法治国”贯穿始终;审议通过的162份文件,法治主题类改革文件,毫无悬念占据“头把交椅”,其中,涉及推进司法改革的文件,又有六成之多。

  从“数量”上看,深改组对司改,满满都是爱啊。

  众所周知,习总书记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是相当地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全面依法治国的角色和作用日益凸显。

  梳理发现,基本上每次重大会议,习总书记都会提及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治国之重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事关党执政兴国的全局”……一个又一个理念,一个又一个战略,一次又一次地把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列入议程。

  为啥法治如此重要?

  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历史——从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知名改革,态度不可谓不严肃,手段不可谓不得法,但一旦进入执行阶段,就要面临部署与落实之间的折冲角力。规定虽善,“而施行之际则不然也”。在各方的推诿扯皮之中,时机悄然流逝,改革无果而终,历史与人民成为失败命运的买单者。如今,改革再次摆在面前。深改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困扰了中国千年的“致命循环”:顶层设计如何有效对接下层实践?

  对此,深改组从开始就早有定计。在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习总书记用“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为改革定调,破局的发力点呼之欲出。

  @深改组:下达的司改任务正在全面推进中,成绩不错!

  “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特地将“公平正义”提了出来。

  让我们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司法改革势在必行。深改组为政法干警出了一张什么样的司改考卷呢?

  请看——在防范冤假错案方面,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在保障司法权的依法独立行使方面,深改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在落实司法责任制方面,深改组审议通过《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规定》;为破解“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增设门槛”等群众“求告无门”现象,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这既是对全国政法干警的考验,也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令我们欣慰的是,政法干警没有让改革躺在文件里,而是积极行动,让各项改革生根发芽,有的,早已瓜熟蒂落。

  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落实后,仅一年时间里,案件量提高三成;确保司法活动不受行政力量干预,“点名道姓”通报干部干预司法典型案件,不留情面;推行“员额制”改革,法官、检察官“赶考”成为常态;同时推行“责任制”,法官、检察官对案件终身负责;出台律师制度改革意见,法律共同体“旋转门”被打开……其实,司法改革这份成绩单远不止于此。

  全国的政法干警“拼了命”努力,落实深改组的改革方针。为的,就是让我们感受到“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此特提议,如果你看到了公平正义,就请默默为政法干警点赞吧。

  @其他改革领域:司法为夯基垒台!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正是改革的发力点。那么,司改对其他改革,有多重要?

  首先,司法改革,为全面改革打牢地基。改革,绝不能以安全和稳定为牺牲,绝不能“头脑一热、推倒重来”,制度变革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取最大公约数。此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司法改革,就是重申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就是通过提供未来的可预期性,维护国民安全感。

  其次,司法是改革的“同盟军”。司法的公平正义,关乎我们切身利益。改革只有回归法律,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有力量对抗既得利益的“顽固派”、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将改革精神注入法律骨骼,用司法,并有全民守法为后盾,拖累国家发展的潜规则、暗势力将无处容身。

  最后,司法改革,也是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观念的一次重塑。所谓的法治观念,就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当“按规则办事”的法治观念成为人人心中的准则,那么,各项改革所需要的和谐、法治的社会环境还远吗?

  习总书记说,全面深化改革头三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三年”。全面依法治国,就是深化改革这间大厦的房梁和立柱,而司法改革,是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

  今天的中国改革者是自信的,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开启新时代的钥匙。这钥匙得来不易,含义却极为简单:只有依靠法律,改革才不会走样,只有背靠人民,改革才能成功。

  (蒋皓 苏航)

相关报道

各地探索智慧交通:路灯发射WIFI 无人机喊话

智慧交通正慢慢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营造了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走私洋垃圾近1300吨 6名台籍被告人被判刑

法院认为,被告人庄某秩等6人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将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非法运入境内,已构成走私废物罪。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抓你?三问鸿茅药酒事件

警方跨省抓捕是否涉嫌滥用权力?鸿茅药酒“违法广告”为何屡禁不止?

明天是父亲50岁生日,他却说要值班……

我的父亲是警察,更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