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强调指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这是网络安全人民性的科学论述,也是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主题。网络安全工作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民根本利益,在于维护全体人民的互联网红利;同时,网络安全的人民性论断也指明了建设网络安全的方法论,就是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合力,达到共享、共治和共同繁荣的互联网新环境。
现今的网络技术已经通过O2O、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方式,将人民生活完全融入到了互联网之中。如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电力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发展的好与不好,是“阿里巴巴的宝库”或是“潘多拉盒子”,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安全与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性,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让人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在网络病毒、植入木马、盗刷银行卡、电信诈骗、黑客撞库、个人信息买卖等等网络犯罪中,人民群众一直就是最大受害者,网络是否安全也成为制约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人民根本利益面前,网络安全就是最大的砝码,任何牺牲安全换取发展的短视行为都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忽视网络安全的发展,无异于舍本逐末,缺乏网络安全观的技术革命,非但不会让人民满意,反倒会将现有发展成果付之东流。让全体人民享有互联网发展红利的基础,不仅是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应该是让人民群众放心使用网络,不要再为网络安全担惊受怕。所以,习总书记将网络安全与人民性结合的科学论断,就是将保护人民利益放在了最为突出的地位,构筑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就是构建保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实基础。
要打赢网络安全的攻坚战,必须要充分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网络安全的直接体验者,能够最快和最直接地发现安全隐患,亿万网民就是亿万网络安全巡查员。网络安全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合力。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人才的源泉,是“齐抓共管”和“社会共治”的制度保证,只有充分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让互联网技术趋利避害,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阿里巴巴宝库”。
最后,网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络安全的基础环境。习总书记多次指出,应该发动全社会参与到网络安全建设中来。培育“中国好网民”对网络安全有重要意义,“安全意识”、“文明素养”、“守法习惯”和“防护技能”是对现代网民的基本要求,也是网络安全人民性的主要指标。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数量,培养和树立现代“网民安全观”就成为落实网络安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性标准,中国好网民数量越多,网络安全隐患就越少,网络安全的土壤才能更加夯实。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