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事件”,在经过督导组、调查组、专家组3个多月的调查后,终于告一段落。
常州市政府就调查结果向社会做了通告,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向公众承诺环境风险可控,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健康,没有受到化工污染的威胁。
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当这块“逆鳞”被触动,长安君(微信ID:changan-j)相信,没有人能无动于衷。孩子无事,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但我们也不能过早把心放下。反倒必须回头看看,在奔跑的同时,我们落下了什么,是我们该捡起来的?
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超车令人陶醉,我们往往忽视了相伴而来的环境警告。在这个环境高风险时期,那些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仿佛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般。
你是否还记得,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湖泊白洋淀,突然出现大面积死鱼的恐怖景象?你是否还记得,在多地曝出的血铅超标事件中,那令人恐惧的患儿人数吗?你是否还记得,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合作的油田发生漏油事故,造成渤海6200平方公里海水受污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去年,天津港爆炸事件,涉事危险化学品仓库的选址临近居民区,而建设前的“环评”均告失守……
我们必须承认,早些年的确存在有只顾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保护的现象。环保工作相对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当某些涉事部门和污染企业,津津乐道于超“经济车”时,国家与社会却不得不替这些“苦果”买单,并为“肇事人”们,补上这门“环境课”。
64年前“伦敦烟雾事件”,足以给饱受雾霾困扰的我们,敲响警钟: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必须要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恶性循环。
经济发展事关民生,环境保护同样关乎社会福祉。永续的发展,绝非“涸泽而渔”,更非经济环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补足“环境欠债”,走向“环境盈余”,我们面对前些年高速发展遗留下的环境问题,又当如何处置?
长安君认为,最该做的事,有三件:
1、面对现实,承认问题,不当“鸵鸟”
的确存在有某些官员,算起“经济账”来,他们是如数家珍,唯恐他人不知;但一谈起“环境账”,却变得支支吾吾、遮遮掩掩。
落后的发展观和治理思路,令他们短视。一遇到环境事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捂盖子,保帽子”,执行“鸵鸟政策”,却不曾想,环境账是后人债,鸵鸟屁股终归还是会被人戳的。
环境污染一旦发生,瞬息万变;环境污染不幸扩散,百姓遭殃——环境问题从来就没有“息事宁人”一说。
要想控制损失,必须及早处置。开诚布公地承认问题、讨论问题、公开问题,才能真正通往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群众的质疑,积极回应,负责任地公开信息,才能获得群众的谅解,和工作上的配合。
所幸我们的环境治理思路和理念已经走在更新换代路上。去年两办印发《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建立起了“环境问题,终身追责”的倒逼机制。“谁捂盖子,就摘帽子。”
2、对人民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对人民、历史和未来极端负责,敢于担当,这是态度,更是关键。
中华民族的环境家底,并不雄厚。能想象吗?黄土高原,自周至秦汉,一直是主要农业区,富庶无比。然而连年采伐,至宋代时,它的林木资源已遭到毁灭性破坏。由于植被减少,黄河改道频繁,与之相关的流民、水灾、干旱等问题,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直到今天,北方的小伙伴,仍频繁被沙尘暴骚扰……
老祖宗留下的环境,已如此不堪重负,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又岂能糟蹋“余粮”?
在产业布局、招商引资时,要把环境价值纳入经济考量,纵然有千般好处,只要它高污染、高耗能、高环境风险、实际构成经济负效益,就必须坚决亮红灯。
在行业监管、污染治理时,同等条件下,环境相对经济具有优先性,即使从短期看会对经济伤筋动骨,也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整治。
在处置污染事件时,涉事人员不该只是在镜头面前用“道歉”摆摆样子,“以退为进”,而是要以为政者的勇气和担当,控制污染范围、消除污染影响。做实事,而不是讲空话。
历史是连绵接续的,说到底,重视环境问题,不只是我们这代人的事,更关乎子孙后代能否生存。
无论预防污染还是治理污染,都该以此为原则:为人民群众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就是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
3、完善法律,依法办事,让法律起到“划线”的作用
环境整治必须要做好三点: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三是问责。环境治理绝非一日之功,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是应有之意。
将法律“红线”划清,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就目前而言,环保涉事主体多为企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以利润为优先追求的企业,去自我监管,基本是不实际的。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还牵扯到某些官员,这就更需要制度——而非人自身操守的监督了。
这才是法律应该出现的地方。我们要通过严谨、合理的立法,最大限度地规定法律责任,压缩一些无良企业和官员,恣意妄为的空间。
此前,我国出台了“史上最严”的《环保法》,环境公益诉讼也已走入司法程序之门。“环境法治”进程,从未停歇。
一方面,法律是指引,让政府和部门知其应为、知其可为,从而在保障经济自由的同时实现环境和谐;另一方面,法律更是威慑,让一切视环境如无物的人,不敢视法律如无物,要让法律的戒尺,永远守护祖国的碧水蓝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讲过这句话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前几天,去青海考察。在行程中,他最关注的就是生态保护。面对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因此各地“大管家”们,就不能只盯着“钱袋子”算“得失账”,更要围绕“绿水青山”算“盈亏项”。如果环境“赤字”了,在“长出牙齿”的法律下,漠视环境者,必将被法律严惩。
我们还是回到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身上。他们给长安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环境安全,也是老百姓安全感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百姓对安全感的渴望,就是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应该努力的方向。
盼望着,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面对祖国的绿水青山,能有这样由衷的感受: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航 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