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涉毒的孩子们
吸毒母亲以贩养吸 支使女儿送毒落网
22岁的乐燕为自己两个女儿(一个3岁,一个1岁)预留了少量食物、饮用水后,便锁上大门离家,两个多月未曾回家,致使两个年幼的女儿饿死家中。最终,乐燕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这便是震惊全国的南京饿死女童案。之所以会发生如此惨剧,是因为孩子的母亲乐燕沉迷于吸毒不能自拔,而孩子的父亲李某刚好因为吸食毒品被抓。
这一惨剧发生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吸毒人员子女的境遇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类似的悲剧,有人甚至提出“毒二代”的概念,用以指代因家中父母等长辈实施与毒品相关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而被伤害或者生活被改变的年轻人。
从越来越多吸毒人员的家庭来看,受毒品影响的“二代”现象令人担忧。这个特殊的群体是无辜的,可是因为父母或家中其他长辈吸毒,他们往往受到歧视,正常的生活形态被改变,有的孩子发生性格扭曲或者耽误学业,甚至有的孩子走上吸毒、贩毒、容留他人吸毒等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了解,目前江苏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6.5万人,而截至今年5月底,江苏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收治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近9000人。《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多地司法机关都或多或少办理过“二代”涉嫌违法犯罪的案件。以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为例,在该院近年办理的85件89人毒品案件中,89人有58人有子女,58人中,有5人的子女涉嫌违法犯罪。这一现象,因父母涉毒而影响的应当引起重视。
父亲吸毒带坏儿子
容留他人吸毒被抓
张某曾经是一名驾校教练,在跟朋友玩的时候,学会了吸毒。对于吸毒,张某在儿子面前毫不避讳,结果,儿子张某某竟也跟着学会了吸毒。
2014年6月的一天,张某的同事、同为吸毒人员的李某打电话给张某,说想去他家吸毒。在得到张某同意后,李某带着另外一个同事以及一个驾校学员一起来到张某家里吸食毒品。张某和儿子张某某也吸了几口。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李某又多次到张某家中吸毒。同年八九月份,跟张某某成为毒友的李某有时候直接联系张某某,到其家中吸毒。
一天,吸毒成瘾的张某某主动打电话给其他毒友到家里与李某一起吸食冰毒。正在吸食中,父亲张某回来了,李某出去打了招呼,说是张某某朋友在玩,张某也就没有进房间。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终于,在一次吸毒过程中,他们被公安机关抓获。南京市溧水区检察院以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对张某、张某某父子二人提起公诉。最终这对荒唐的父子分别被判处6至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53岁的四川籍女子列某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打工,交友不慎染上了毒品。为了吸食毒品,列某把家里能卖的东西全都卖了,老公也跟她离了婚,一个女儿跟着她生活。
由于实在没有钱购买毒品,但又难忍毒瘾,列某想到了以贩养吸的法子。贩卖过几次毒品以后,列某觉得自己亲自去送毒品目标太明显,容易被公安机关盯上,于是便把主意打到自己13岁的女儿身上。
2015年3月7日,男子赵某打电话给列某,向她购买2克毒品。列某接到“生意”后,先把毒品包装好,而后把自己的女儿吉某叫到身边,交代说“你把这个东西送给一个开红色车子的叔叔,他在街上,收他700元钱,记住不要让其他人看到”。
年仅13岁的女孩吉某对什么是毒品还是一头雾水,出于好奇还尝了一口,“酸酸的,不好吃”。于是,吉某便骑着电瓶车带着毒品到了约定的交货地点,回来后便乖乖地将700元交给母亲列某。
初战告捷,列某很高兴,觉得自己总算找到了安稳的生财之道。之后几次,列某在家里接“生意”,把毒品包装好,女儿负责去送货,一直都没有出事。
2015年4月,跟往常一样,列某接到一个电话“10克海洛因,分成10小包”。这可是个大单子啊,兴奋的列某把女儿叫过来,面授机宜,“记得拿到阿姨的钱回来就给我啊,不要乱花”。
吉某一到交易地点就被常州市公安局新北分局的民警抓个正着,顺藤摸瓜连带把贩卖毒品的列某也给抓获了。2015年9月,经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列某因犯贩卖毒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并处罚金两万元。而她的女儿吉某,因未满14周岁,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年轻父亲没钱吸毒 贩卖亲儿获刑四年
22岁的安徽籍纪某来到江苏省常州市打工,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经济收入,竟然还染上了毒品,曾多次被强制戒毒。他在常州的一家酒店打工时,认识了20岁的老乡汪某,并谈起恋爱。不久,汪某便怀孕了。
就在汪某快要生产之际,暂住地隔壁一个绰号叫“光头”的男子找到纪某和汪某,说是认识一个上海人,正想要一个孩子,如果把孩子卖给他,到时候可以给他们一些钱。正愁没钱购买毒品的纪某一听,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不久,汪某在医院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男婴。4天后,纪某同汪某便以28000元的价格把孩子卖了一个上海人,那人支付了汪某的住院费用后便带着孩子离开了。
有了钱,纪某便开始大肆吸毒。在一次与毒友吸毒时因被人举报,被常州市公安局新北分局抓获。由此牵出了拐卖儿童一事。
随后,民警赶到上海,找到了婴儿买家陈某夫妇。陈某夫妇老家在东北,在上海工作五六年了,一直未育。在朋友的介绍下,得知纪某和汪某有意要卖掉腹中的孩子,于是与纪某、汪某达成了协议。
见警察要将未满月的孩子带回常州,陈某夫妇都十分不舍,尤其是陈某年近七旬的老岳母,专门从东北老家来到上海照顾小孩。
然而,当未满月的孩子被送回到亲生母亲汪某身边时,这个才20岁的年轻母亲明确向警方表示,不想要这个孩子。无奈之下,警方将这个小婴儿寄养在常州儿童福利院。最终,经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纪某因犯拐卖儿童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据办理过多起毒品案件的常州市新北区检察院检察官马可兰介绍,毒品有很强的生理和心理成瘾性,会摧毁吸毒者的精神和意志,使其道德沦丧、自甘堕落。“长期吸毒可以使青少年沉湎于虚幻的自我体验中而不能自拔,丧失对人际交往的兴趣,在精神上越来越堕落,成为毒品的奴隶,学习成绩也会直线下降,甚至辍学。”马可兰说。
马可兰说,青少年一旦沾染毒品,极易引发刑事犯罪。吸毒耗资巨大,青少年没有正当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无力支撑巨额的毒资,为毒瘾所驱,不得不采取非法的手段攫取毒资,诱发盗窃、抢劫、诈骗或者以贩养吸等刑事犯罪活动,危及社会治安。父母吸毒后,家庭破裂、他人歧视等因素,不少孩子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性格敏感孤僻、封闭自卑。吸毒人员家庭的孩子,都非常敏感和警惕,父母的行为被周围人唾弃,他们的孩子无形中受到巨大的压力,非但得不到同情,还会受到歧视,导致他们长期无法融入正常社会,等于是把他们推向违法犯罪的道路。”马可兰说。
对于涉毒人员子女的现状,尤其是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马可兰认为,首先是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父母实施毒品犯罪,在家庭中极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为子女树立负面的榜样,导致子女出现行为偏差。
“吸毒人员毒瘾发作时,往往会做出超出常人的举动,脾气暴躁,对子女身心造成较大伤害。”马可兰说,吸毒者的家庭离婚率较高,家庭支离破碎,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和爱护,性格和行为容易偏激,价值观容易扭曲。
其次是法治教育不到位。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涉毒人员子女生理、心理特点的法治教育。面对父母的影响,他们缺乏犯罪的抵制能力、行为的判断能力,规范的法治意识,以及求助的技能和渠道。
再次是社会救助机制缺失。在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对涉案人员的子女关注力度不够,缺乏系统性、体系化的社会关爱、救助机制。涉毒人员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内受上一代的负面影响,外又面临随之而来的社会歧视和身份标签。多重因素影响,极易使他们心理和行为发生扭曲,诱发犯罪。
对于如何挽救涉毒人员子女,马可兰建议,首先是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其的法治意识。着力探索针对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将学校、社区的普法禁毒教育与涉毒人员子女专项法治帮扶教育并举,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包括毒品犯罪在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面对犯罪和困境的求助能力。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应完善针对涉毒人员子女的社会救助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邻里、单位、慈善公益组织等多方联动的关爱机制。”马可兰说,如对在经济上缺乏生活保障的涉毒人员子女,社区和民政部门可以不定期上门看望、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对没有合适监护人的涉毒人员子女,福利院、社会机构可介入照顾未成年子女,协助指定监护人等。
马可兰认为,还应加强对涉毒人员子女的心理帮扶。司法机关在办案中,可邀请心理学专家、社会调查员提前介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家庭环境、朋友圈和社区反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涉毒人员子女,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排解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融入社会。(马超 王华崇 王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