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内外兼修,才能标本兼治
——贵州省六盘水市探索推进医疗纠纷化解项目化外包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现场观摩会精神,贵州省六盘水市紧盯问题、直面热点、立足实际、开拓创新,进一步巩固深化“1234”工作法既得成果,大胆探索医疗纠纷化解新路径,确保依法及时有效化解各类医疗矛盾纠纷。
2015年,遵照省委书记陈敏尔对医闹作出“零容忍”的重要指示,六盘水市综治办多次组织市有关部门讨论研究,多次深入医院进行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医疗纠纷化解进行考察学习,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化解工作的意见》,采取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一条主线、以两个零容忍(对医护人员使用暴力零容忍,扰乱医疗秩序零容忍)为目标、坚持三个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教育疏导,坚持依法处置、强化社会效果)、构建四项机制(预防机制、调处机制、响应机制、宣传机制)的“1234工作法”,依法果断处置“医闹”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医闹等违法行为,维护了正常医疗秩序,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保护了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2016年,基于“1234”工作法取得的显著成效,六盘水市综治办紧紧围绕补齐短板、防控风险,破解难题、服务大局的新要求,大胆探索尝试,主动求变出新,探寻出医患纠纷调处的“第三方服务”方式,即以项目化外包的方式确定一家有实力的、热衷公益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在医调委的协调、指导下从事医患纠纷调处相关工作,实现“医院内调处向医院外调处、行政部门主导向第三方主持、赔钱了事向依据依法处理”的三个转化。
在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六盘水市凉都济元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经过了由市综治办、卫计委、司法局、医调委及医院代表共同组成评标小组的层层筛选,综合规模、资质、收入及律师执业水平等方面竞标胜出,于7月6日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六盘水市首个专门处理医患纠纷的调处中心。
为保证该中心的正常运转,六盘水市综治办综合各方意见,会同调处中心制定了《六盘水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理办法(试行)》,提交市政府予以下发,为中心的运转提供政策支持。该中心的日常运作由六盘水市委政法委提供10万元的前期运转经费,实际运作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医疗责任保险、社会运作等方式解决,明文规定不得向医患双方直接收取费用,也不得代理双方参与后期诉讼,有力确保了调处中心的公益性和中立性。
该调处中心定位为市医调委指导下的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受市综治办、市司法局、市卫计委的指导、监督,是区别于行政、司法调解的专业性、行业性、中立性的第三方调解机构。根据需要,调处中心成立了由律师、医学专家、调解能手等组成的调解小组,履行向社会提供医患纠纷调解咨询和服务,向医疗机构提出意见建议,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以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医患纠纷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探索医患纠纷调解的规律和特点等职责,并在医患纠纷发生后,依双方申请介入,按照相关规定或调解工作需要组织无利害关系的相关医学专家进行论证或鉴定,明确双方责任后按相关法律法规提出指导意见,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后引导双方按协议履行权利义务,调处不成的引导双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分析前期做法,我们认为:唯有内外兼修,才能标本兼治。“内”是指最大限度减少医患矛盾,坚持以依法处理为主、人文关怀为辅的处理方式,进一步提高调处的法治化水平。一是要提高医德医风教育,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二是要求医院醒目位置设置“医患关系科”,明确专人值班,直接受理患者家属的建议和投诉,确保第一时间知晓并作出反应;三是探索实施医患纠纷调处“第三方服务”,提升医患纠纷调处的法治化水平。“外”是指各级政法机关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将医患纠纷和伤医扰医行为严格区分,隔断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旗帜鲜明的维护医护人员人身权利和医院正常医疗秩序,依法从严处理对医护人员实施暴力侵害和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如,“两个零容忍”推行以来,我市的此类案件发案率直线下降,且未发生伤害医护人员或者聚众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刑事案件。再如,明确规定涉医索赔标的一万元以上的,医院不再直接受理,必须由医调委调解后或由人民法院判决后方可赔偿。这都是有效转移医患双方对立情绪,避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激化导致恶性极端事件发生的典型做法。
保持“两个零容忍”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伤医扰医行为是“治标”;给患者及家属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合法的顺畅的解决渠道,促成医患纠纷的良性解决是“治本”。
下步,我们将通过医患纠纷调处项目化外包的试点,锻炼出一支专业性强、高水平、有经验的矛盾纠纷调处律师专业队伍,并适时将此模式复制运用交通事故、轻微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等领域中,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进取,吐故纳新,走出一条更加科学可行、更加有用有效的矛盾纠纷调处路径来,为全市社会大局稳定、公平正义和群众安居乐业作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