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检察机关揭高考招生7大骗术

2016-07-15 14:43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考生家长信潜规则不信制度屡受骗

  新密检察院揭高考招生7大骗术

  制图/高岳

  “所谓‘内部指标’都是骗局。不法分子一般谎称自己是教育部门官员或者记者,认识大专院校招生人员,有特殊关系,暗示可以帮助考生提前拿到内部的指标或者计划外指标、让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或者一本院校、让专科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本科院校等……如果信潜规则不信国家制度,这种诈骗就很难杜绝。”7月13日,在河南省新密市实验高中,新密市人民检察院未检科检察官李爱民、付晓波与高考考生家长交流防骗常识。

  “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我们做父母的很着急,前几天有人介绍说,只要出钱就可以让我儿子上好大学。通过你们的提醒,才意识到这是诈骗。”一位学生家长说。

  李爱民告诉《法制日报》记者,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针对高考的各种诈骗违法活动开始增多,以“帮助学生考大学”“学校内部名额”为诱饵的诈骗案件逐渐浮现出来,新密市检察院利用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的时间空档,开展“送法进校园,教你高考防诈骗”普法宣传活动,就是用所办理的案例提醒家长和考生避免招生陷阱。

  5名考生家长被骗52万元

  53岁的郗某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凭借自己曾在某电视台工作过的经历,谎称认识河南省教育厅领导,能让高考应届生低分上本科院校、进入学校后有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学籍,毕业后能拿到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毕业证、学位证,诈骗5名考生家长现金52万元,诈骗时间跨度长达6年之久,最终被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据办案检察官介绍,郗某初中毕业后到郑州打工,后经人介绍被河南某电视台聘为后勤服务人员。就是这段时间不长的经历,成为他以后诈骗的资本。他在从事后勤服务期间,经常抓住机会,配合一些一线记者外出采访给他们拎包扛设备,并因此认识一些被采访单位的相关人员。

  后来,郗某离开电视台。他看到一些落榜考生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大学,不惜重金托关系找门路,认为这是一个挣钱的门道。

  2008年7月,新密人郑某高中毕业后考上郑州广播影视学院,但他一直想上个二本院校。就在这时,郑某的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被熟人称为河南省教育厅官员的郗某。在闲谈中,郗某告诉郑某父亲,自己有能力让郑某上个二本大学,但需要花费20万元。郑某父亲信以为真,就交给他20万元现金。2008年10月,郑某在没有报到证和录取通知书的情况下,被郗某领到河南某大学“报到”,并“就读”于该校计算机专业。

  上学期间,郑某发现自己没有学籍,询问郗某时,郗某就向其出示了能办理学籍等手续的保证书。就这样,上了4年学的郑某,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上当被骗。

  案发后,据郑某就读的河南某大学职工朱某陈述,郗某是和河南某电视台记者一起到学校采访时认识的,当时郗某来校说想安排一个学生转学到该校借读,让自己帮忙安排一下宿舍,自己就同意了。

  新密市检察院经审查查明,2008年至2009年,被告人郗某谎称能让高考应届学生以低分上本科院校并且进入学校后有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学籍,毕业后能拿到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毕业证、学位证为由,通过司某介绍,安排邵某、李某、陈某、张某、司某等人到某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河南某大学等学校上学为名,骗取被害人郑某、李某、陈某、张某、司某家人及司某垫付的现金共计52万元。

  受害人缺乏对录取制度了解

  “郗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稍微留意就能发现破绽,但考生及其家长还是抱有侥幸心理。”办案检察官说,本案中,其中两名受害学生在自己没有学位证、学籍的情况下,仅凭郗某的谎言和一纸能办理学籍等手续的保证书,就在河南某大学上了4年和5年学,直到需要办理毕业证及其他手续时才发现自己上当被骗。

  2012年至2014年,因郗某承诺的各种事项均不能兑现,5位家长先后到有关部门咨询,发现其是骗子后,到公安机关报案。2015年8月14日,郗某因涉嫌诈骗犯罪,被公安机关抓获。案发后,其骗得的赃款已部分退还被害人。

  新密市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被告人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能够安排学生上统招大学的事实,骗取他人钱款52万元,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据此,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公诉机关的公诉意见并作出上述判决。

  “郗某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然而,这起案件却发人深思。”新密市检察院检察官郭艺辉说,其中原因,除了考生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外,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各类招生信息,也就不会上当受骗。

  他认为,之所以屡屡发生高考行骗,主要在于很多受害人缺乏对高招录取制度的了解,尤其是“自主招生”等新高考政策,加之对招录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单位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都会造成公众对招录制度的不信任。此外,升学难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似乎只有上名校才能有好前途。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建成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大公务、政务行为透明度,增强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程序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考生和家长也应全面了解高招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检察机关总结各类招生骗术

  根据近3年办理的各类高招案例,新密市检察院总结了7大招生骗术,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

  骗术一:军校生、国防生内部录取。

  这类骗术的不法分子往往以部队首长亲属、朋友自居,或者干脆冒充部队高级军官,还有的假冒军校招收“地方委培生”,声称不论学生高考成绩高低均可办理入学手续。

  事实上,2008年起,军队院校已停止以任何形式招收地方委培生,以往的地方委培生毕业后也只能回地方,不可能直接入伍享受军官待遇。

  骗术二:自称是招生工作人员。

  不法分子通常会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扮高校招生人员。和家长见面时,他们往往会拿出一些伪造的证件和学校的空白录取通知书,谎称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就可以给予考生各种优先录取政策,甚至当场录取。

  省市招生办及各高等学校招生办是实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国家指定执行机构,除此之外没有国家承认的所谓任何其他高校招生代理机构或代理人。另外,现在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

  骗术三:混淆自考、网教等成人教育。

  使用该招的不法分子以自考助学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班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有的甚至伪造省级招办录取考生名册和高校录取通知书邮寄到考生手中。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每个批次都有最低录取控制线,而自考助学班、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班等这些助学班或合作办学项目大多不需要高考分数,注册即可就读。

  骗术四:能弄到“自主招生”名额。

  不法分子声称可以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把分数较低的学生送到好大学。

  自主招生是在部分高校实行的一种新的招生方式,被录取新生要先在高考前通过高校组织的测试,测试合格者要接受公示,还必须参加全国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相应分数线才能被录取。

  骗术五:自称能扩大招生名额。

  不法分子装扮成高校招生人员,拿着伪造的扩招通知及相关文件,称手中有扩招指标,引诱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有人自称是招生院校或省高招办某领导的熟人、亲戚,有办法让学生被破格录取,从而骗取钱财。

  实际录取工作中,高等学校因为各种原因会进行招生计划的调整,但关于招生计划调整的数量、原因、计划的执行,须先经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再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最后由考生所在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批准执行。

  骗术六:利用网络和“学托”招生。

  不法分子为扩大受骗范围,大肆在网络上发布各种诈骗信息,利用“学托”杀熟进行诈骗。还有不少网站公开承诺“只要交纳不同的费用,就能保上不同档次的名校”。

  警惕在校大学生充当的“学托”,他们对家乡情况了如指掌,与考生年龄相当便于沟通,利用暑假的闲暇时间,通过乡情纽带易取得考生和家长信任,每招一个学生可得一定的“招生提成”。

  骗术七:自称能办理出国留学。

  不法中介公司与国外一些不法分子联手,举办各种出国留学座谈会、现场招生面试会等,把一些国外语言培训机构、私立学校或根本不存在的学校吹成世界名校,并许诺可以取得外国国籍、获得奖学金等种种优厚待遇。

  正规的外国大学招生至少会有两个证明,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的认证和当地政府的承认凭证。中介应具有《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和工商营业执照。学生和家长可以登录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查询国外学校资质情况和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

  检察官还提醒,考生及其家长可以通过“三步走”方式甄别录取通知书真伪,即收到录取通知书和考生信息确认表后,应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录取结果,如查询的信息与通知书、确认表一致,包括录取学校名称、专业和层次等,则通知书是真实可信的。否则,你手中的录取通知书多半有问题。(赵红旗 张胜利 黄政)

相关报道

问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党中央对问责是动真格的,失责必问决不是口号,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

银行卡被盗刷用户遭遇索赔难 谁该承担责任?

若客户未能妥善保管卡片造成卡片丢失,或是造成了信息泄露,客户方面实际是存在一定过失责任。

致敬守正义斗腐败的检察人

“查办贪官不是目的,让更多官员保持廉洁性才是根本。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起到了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