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来自新京报)
12日,一条“安徽6000新生儿视频遭泄露”的消息刷屏各大网站,网上一搜索竟出来30000多条相关结果,报道中“画面清晰”、“除眼睛被蒙外其他信息清晰可见”、“部分孩子样貌症状一览无余”、“很多家长担心不已”等突出字眼引人瞩目。
据报道,遭泄露的视频主要涉及的是住院患儿。刚出生的婴儿躺在医院保育箱内,旁边的贴纸上“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入院日期”等信息一览无余。对此,视频的拥有者——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回应称,经初步调查,视频泄露系因视频保密数据被“黑客”修改所致。而据相关记者调查,这些新生儿视频均经一家名为“安徽妇幼网”的网站流出,该网为一家私人注册的网站,曾与医院有合作关系。医院失职也罢,网站失守也罢,事实是,一个个新生儿,确切的说是一批新生患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便遭遇了现代信息社会的“洗礼”。
如果说之前媒体曝出“3000条信息仅需200元”叫人震惊,不少人遭遇“车险快到期时多家保险公司竞相来电”令人惊诧,那么,这次近6000新生患儿的视频齐刷刷地摆放在那里,更直观地予人冲击。这令每天与此起佊伏的推销电话伴生的人们意识到,信息攫取的触角如此密布已伸展至出生一刻。
专家表示,现在出卖、泄露公民个人信息,已经形成源头、信息贩子、购买者“一条龙”黑色产业链,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很多包括一些医院、保险公司等,还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病毒等恶意程序窃取用户信息,或是攻击网站直接窃取用户密码。
网络信息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前所未有便捷的同时,也给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信息安全带来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电商通过技术、交易等大力获取客户数据以达到精准营销。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处理好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利用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突出。
无疑,这是一个大课题。当前紧要的是,通过法律手段加大网络获取、泄露、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打击力度。从长远来看,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在加速对网络大数据信息开放利用的同时,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研究与应对,不容轻忽。(张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