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治蓝皮书出炉 透明度不够“闭门办案”仍有

2016-06-30 18:34  来源:上海政法综治网

  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记录了上海法治现状。

  近日,《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正式出炉,和该蓝皮书一起出版的还有上海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传媒等其他9份报告蓝皮书。

  上海系列蓝皮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品牌产品,连续出版已逾十载。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和上海“两会”的指定送选书目,多年来成为上海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环境发展的忠实记录者。

  在系列蓝皮书发布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叶青说,2015年上海市法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在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在特大型城市治理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严管控烟花爆竹,老百姓是满意的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市2015年继续以《法治上海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为重要抓手,以把上海建成法治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全面推进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市工作,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实践答卷。

  叶青举个例子,2015年上海市人大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修订《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项立法修订顺应民意,符合上海市民对城市安全、环保的期待,真正贯彻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与理念。根据当时的民意调查,89%的被调查对象支持“外环内禁放”,同时接近70%的接受调查的人大代表也支持从严管控烟花爆竹。

  上海警方表示将以最严标准、最严要求、最严措施对烟花爆竹的销售、运输、燃放实行管理。而上海公众需要不断提高其文明意识,社会还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如倡导发挥居委会、村委会和物业公司的作用,引导居民移风易俗,少放烟花爆竹。

  “这样的一个立法修订不仅体现了政府维护城市安全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决心,也充分回应了绝大数市民对平安、宜居的城市环境的新期待”,叶青说,它比较好地平衡了习俗与习惯、传统与现代、城区与郊区、安全与安宁的关系。今年春节期间的实践证明,立法修订的成效条款操作性强,执法的效果也很显著。老百姓是满意的,社会舆论也是呈正面肯定的态势。

  上海率先公布司法公信力

  2015年是上海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年,司法改革稳步推进,员额制的实行、司法责任制的实施、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的落实等创新体制、机制逐一落地,有序推进。

  与此同时,评价司法改革成效的各项指标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展开。

  今年法治蓝皮书的一大亮点是以法院司法公信力为研究对象,形成第三方评估报告,这也是全国首次公布法院司法公信力。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绩效评估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社会调查中心的多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与组建的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的专业研究评估团队,历时一年,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为评估对象,在司法公正、司法便民、司法民主、司法形象、司法能力、司法信任度方面设了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开展了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工作,最终形成了《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报告》。

  记者在一中院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报告中看到,一中院司法便民、司法透明度和司法民主方面总体评价最好,同时,司法效率和司法形象总体评价比较好。比如,该院在依法立案及在法定期限内立案方面表现良好。从总得分看,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全部立案得分较高,得分占总分的93.6%,法院在法定期限内立案,得分占总分的93.1%。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法官自由裁量妥当性有待提高;判决结果有效执行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调解、送达、审判等环节司法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公众认识与法院实际工作情况存在反向差异。

  在检察工作中,司法办案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内容简单化、说理性不足;部分检察官司法办案言行举止失当、日常社会形象不佳;司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检察官有职无权、权威性不够。

  针对司法办案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的现象,在一份课题报告中记者看到,长期以来,一些司法人员常常是在办公室内“闭门或半闭门”办案,而非在专门的司法办案场所公开处理案件。这种不透明的办案模式,使人民群众对司法人员的公正司法能力提出了质疑,并为司法裁决的公信力埋下了隐患。

  城市安全风险难题未能有效破解

  2015年,上海市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依法治市、人大立法、法治政府、司法体制改革、上海特色司法实践与经验等法治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叶青认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背景下,上海在法治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法治短板不容小觑。

  2015年上海法治实践表明,在特大型城市治理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

  一是,城市管理中仍然存在短板制约。警力下沉,基层治理仍未到位、城市人口综合服务和调控任务依然繁重、城市生态环境整治难题仍未突破、综合交通大整治任务任重道远;

  二是,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司法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步显现。“案多人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执行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司法公信力危机现象普遍存在、互联网对司法工作的新挑战、司法工作人员应对新媒体的能力等新问题突出;

  三是,城市安全风险难题未能有效破解。当前各类安全风险仍然存在,消防高风险、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隐患、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问题、大人流风险评估和检测问题等,在这些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问题上必须继续花大力气,以改革为主线,以反恐为标准,以科技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深入推进平安上海、法治上海建设,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形成一批可圈可点的法治成果

  2015年是上海各行各业大胆实践、深化改革、法治先行的一年。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新问题、分析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法治成果与法治经验。

  以立法实践为例,2015年11月19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经审议对《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作出了第三次修改,涉及立法和改革相衔接、发挥人大的立法主导作用、发挥人大代表在相关工作中的作用、推进科学立法、推进民主立法、健全审议和表决的制度等六个方面。有效对接了国家《立法法》的新要求和新部署,适应了上海立法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2015年上海创新推进房屋编码管理工作的实施。通过开展房屋编码管理工作,对全市居住房屋进行逐一定位和编码登记,首次对全市居住房屋的“合法性”进行认定,并实现房屋编码信息在政府部门间的共享共用。这些工作,不仅是加强“合法居住”管理的创新举措,而且是掌握工作底数和基础信息、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工作基础。

  阅读延伸

  沪人口红利2020年将消失

  在系列蓝皮书发布会上,《2016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联合主编、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介绍,“十三五”时期,上海提升社会发展质量面临众多机遇,但也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人口问题较为严峻。表现在:一方面,人口总量不断扩大,外来低端人口占比较高,人口素质提升缓慢;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呈现程度高、速度快、高龄化突出等特点。根据预测,到2045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会突破640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5%。

  到205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至44.8%,8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相应地由3%上升至8.3%。报告称,上海目前依然处在“人口红利”的窗口期,而从未来发展看,2020年以后上海常住人口中总抚养负担将超过 50%,“人口红利”则将消失。

  长三角环保协同推进仍遇壁垒

  上海社科院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周冯琦在系列蓝皮书发布会上透露,长三角三省一市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环境状况、环保诉求有所不同,行政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共同衍生出区域环保协同推进的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

  1、环境保护协同推进仍面临行政壁垒。长三角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由于环境管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行政阻隔的存在所衍生的体制性障碍使得区域内环境保护协作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畅。

  2、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制约环保协同发展。上海等发达地区集聚了优质的经济和环保资源,与安徽等地区环保服务落差较大,影响了环保要素的区际流动及区域协同。

  3、区域环境污染差异考验协调能力。由于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诉求有所差异,这些都考验着区域决策者的决心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

  4、环保公众参与能力发展不平衡。社会组织培育的区域差异必然导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区域差异,使得各地区环保公众参与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合力,这是制约社会公众实际参与环境协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纪实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有一个刚毅的先锋去引领方向。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