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贵阳市:以法治建设为导向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
“六五”普法期间,贵阳市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先进单位”、“‘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云岩区、南明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市、区)”,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等3家单位被评为“‘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云岩区依法治区办被评为“‘六五’普法中期先进普法办”。
2011年以来,贵阳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以依法执政为核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司法公正与权威进一步彰显,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成效明显,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得到弘扬,为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据介绍,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2011—2015年依法治市规划》,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组长领导体制,将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及全市综合目标绩效考核,每年由“四大班子领导”带队检查相关工作,为依法治市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各地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一府两院’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了各单位的职责。
该市以全面落实法治宣传社会责任制为切入点,把“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原则纳入年度依法治市工作要点,要求各部门和单位执法主体认真履行法治宣传社会责任制。
在具体的工作中,该市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贯穿到法治实践的全过程。全市各级相关部门以“法律六进”为载体,结合自身职能,采取报告会、讲座、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利用“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暨宪法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季等契机时间节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切实当好政策宣传员和法律讲解员,架起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使广大群众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同时,该市不断拓展法治宣传阵地和领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优势,形成了在主流媒体“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字、网络留痕”的宣传格局;通过创新法治宣传载体,特别注重运用城市主要路口大型LED显示屏、公交车载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围绕当前群众的普法需求,该市将建设法治文化作为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突出吸引力和实用性,特别注重文字的把握和事例的选择,使法治宣传教育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
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该市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区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等有机融合,为此打造的法治长廊、法治公园等已成为法治宣传教育新型阵地。
其中,该市云岩区作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试点区(县),投入70余万元在中华路打造了“法治文化广场”;息烽县以中国·堡子妇女半边天文化品牌为依托,着力打造了“妇女半边天”法治文化品牌。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
惠水县:大数据引领普法新常态夯实普法工作基础
“六五”普法期间,惠水县在2013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中获第一;1人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该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011年以来,惠水县高度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该县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把握群众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普法”方式,“六五”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构建和谐惠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该县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各种宣传日为契机,利用网络、电视、宣传车等媒介,通过普法手机短信、法治文艺演出等方式,开展“法律七进”等活动;创新开展以“夜学提素质,夜访体民情、夜办送民需、夜调促民稳,夜巡保民安”为内容的“五夜工作法”,加大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农村法治阵地建设。
据统计,在此期间,该县共组建法治宣传队伍342支,开展“法律七进”活动2617场(次),法律知识培训、讲座1423场(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740万份。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积极“探索“互联网+普法”工作机制,将“互联网+”运用于法治宣传,有效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提高了法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为推进依法治县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该县在涟江街道排楼村建立了电子普法站。该站设有1个法治文化长廊、1个电子普法室、1个法律图书柜、1个便捷法律咨询点、1套法治宣传电子传媒。
走在该站的法治文化长廊上,记者看到,法律条文、普法漫画、法律问答等图文并茂,内容多为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法律法规,使法治教育在这里变得生动有趣。
而在法治宣教室,滚动着播放法治电影,而“观看有礼”这类颇为接地气的活动,使得法治宣传更有吸引力;在法律图书柜前,免费领取书籍的群众络绎不绝,“知法学法”、“依法办事”的意识也逐渐在群众心中增强……….
不仅如此,凡是通过“农村淘宝”站电商下单购物的群众,可在该站免费领取法律书籍、实现法律书籍“0元购”;如遇法律问题,群众可在便捷法律咨询点的电商站登记后,通过微信、手机或视频向律师咨询,有效地满足了群众的法律诉求。
该站的建立给惠水百姓学法提供了学法的好去处,推动了该县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也为该县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增添了一个新阵地,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遵义市: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书写普法生动画卷
“六五”普法期间,遵义市共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32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10个、市级131个;2015年全市共有226个贫困村成功脱贫,其中“民主法治示范村”89个,占39%。
“六五”普法实施以来,遵义市坚持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为主线,着力创新工作思路、载体、方法,全面完成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依法决策、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法治观念意识不断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遵义市围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先导,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为全市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在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过程中,该市采取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以被命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标杆,以省、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点为支点,以杭瑞、兰海、遵赤等高速公路沿线的创建点为支撑,在全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黔北基层“民主法治示范带”。
同时,该市以“法律八进”为载体,紧紧抓住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农民、企业人员等普法重点和难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了全市上下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书写出普法工作的生动画卷。
在此期间,该市建立了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等制度;借助以“法治、责任、感恩”为主题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把法治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法治宣传教育新模式;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
为挖掘提升普法工作的创新能力,该市不断破除思维定势,着力打造遵义普法的新品牌。通过制发《遵义市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核手册》,要求全市所有公职人员记录个人年度学法情况,并与个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结合进行监督检查,基本实现了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确保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该市运用微信、微博、报刊、电视等媒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了“电视有形、电台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情”的立体普法宣传网络格局。
此外,该市按照省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安排部署,坚持“普治并举”,多举措推进依法治市。
为此,该市不断强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推进重大决策事项风险评估工作,并推行了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市县均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和透明度;全市法院构建了“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窗口—巡回审判点—诉讼服务联络员”为主体的四级诉讼服务网络;全市检察机关加强对执法办案的节点监督、责任倒查、责任追究和惩戒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和守法意识。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六五”普法勤播种法治花开结硕果
“六五”普法期间,省国家税务局连续4年获得省政府依法行政考核第一名,2015年获省直绩效目标管理考评一等奖;省局机关等15家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个市局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十二五”时期,省国家税务局高度重视“六五”普法工作,将其纳入了“十二五”依法行政规划。该局不断创新普法工作思路措施,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税收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成果丰硕。
为了让普法工作有序开展,该局建章立制,制定了《贵州省国税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并在各级国税机关均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为全系统“六五”普法工作提供了制度组织保障。
通过“建基地、搭平台”,该局大力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和“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建设,多地国税局主动与地方司法、宣传等部门通力协作,努力构建“大宣教”格局。
其中,铜仁市松桃县国税局等单位注重发挥区位优势,与相邻省区市的基层国税局联合开展税法宣传活动,将税法宣传融入花灯、苗歌对唱等民族民间绝技之中,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向群众展示了良好法治国税新形象。
据悉,2015年,全省国税系统17家单位被地方党政机关授予“法治税务示范基地”荣誉称号,8家单位被评为“全省国税系统法治税务示范基地”,3家单位被评为“全国税系统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同时,该局发扬“知行合一”精神,注重实践提升税务人员的法治意识能力,坚持把宪法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举办税收法治干部专题培训。目前,在全国税系统内普遍建立了国税大讲堂,定期邀请法律专家举办若干场法治专题辅导讲座。
据介绍,通过建立税务人员法治培训长效制度机制,该局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方式,把依法行政知识作为各类税务干部培训的“必修课”,注重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探索与法院建立工作机制,让税收法治干部参与庭审实战锻炼。
此外,贵州省国税系统坚持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将传统宣传方式与新兴媒介宣传相结合,法治宣传成果丰硕:既建立了对实体纳税人“面对面”的税收普法宣传教育,又成功打造了网上纳税人学堂开展“虚拟式”的税收法治交流,实现了“线上线下两不误”;注重依托“12366”税务热线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开展“双向互动”税法宣传;以法治文化为引领,注重在中小学普及税收法律知识,持续推进税法宣传进课堂活动。
据悉,目前贵州省国税系统在贵州财经大学、安顺学院等大学建立大学生创业就业税收咨询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普法办
湄潭县普法办:构法治音符奏和谐乐章
自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以来,湄潭县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抓法治建设、构和谐社会、提升群众法律素质”为基点,坚持“广泛宣传、严格督查、分步推进”的12字的普法方针策略,为全县的普法工作献计献策,积极发挥好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作用,使全县群众的法律素养得到普遍提高,为“法治湄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该县各级各部门均相应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形成了“人人担责、上有安排、下有落实”的工作格局。
其中,该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坚持平时考核、单项考核、年终考核的检查原则,制定了依法治县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纳入县委、政府对乡镇、县直机关的年度目标考评内容之一,使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普法办健全了中心组学法、法治讲座等学法用法制度,确保各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有序实施。
为了让宣传工作有的放矢,该县创建了普法联络员队伍,建立了湄潭县普法依法治县工作联络员制度,并对全县100多名联络员进行集中培训,将普法工作进行目标任务分解,具体落实到普法联络员手上,稳步推进“法治湄潭”创建工作。
针对不同的普法群体,该县围绕“法律八进”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法工作:每年在全县中小学生中举办了学法用法手抄报大赛;在15个乡镇和50多个部门举行巡回宣讲活动;组织百家部门挂帮百个村送法进万家活动……目前,该县132个村(居)和大多数机关单位建立了法律图书角,全县95%的农户拥有一册《遵义市农村农民法律手册》。
此外,该县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广告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在纸媒开设“法治湄潭”专版,由湄潭县电视台制作“法治湄潭”系列专题栏目定期播出,对普法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受到广大湄潭人民的关注和欢迎,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随着普法工作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湄潭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以和为贵、守法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会文明法治、和谐稳定。(吴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