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北京市顺义区法院牛栏山法庭驻赵全营镇“法官工作室”正式成立,顺义法院副院长郭立军与顺义区赵全营镇党委书记李在东共同为驻镇“法官工作室”揭牌,据悉,这是北京市首个驻镇“法官工作室”。当天,该“法官工作室”还对成立后的第一案进行了审理。
成立仪式上,顺义法院副院长郭立军表示,驻镇“法官工作室”可以说是顺义法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子项目和重要分支,是全院多元纠纷化解大局中的一个小局,旨在以小局促大局,最大限度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驻镇“法官工作室”将开展“三个一活动”
据顺义法院牛栏山法庭庭长刘宏艳介绍,驻赵全营镇“法官工作室”挂牌成立后,将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指派法庭的审判人员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对接,着力开展“每月一诊”、“每月一庭”、“每月一课”的“三个一”活动。
其中,“每月一诊”即每月安排一名法庭法官坐诊接待,现场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案件咨询。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对于争议或可能成讼案件,法官与民调组织联合开展诉前化解,力争将争议消除在萌芽状态。对于调解成功者,由司法所民调组织出具调解协议,法官协助把关审核。
对于已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利用驻室接待的契机,将基层组织力量引入调解,现场邀请司法所、村民调人员委托调解、协同调解,发挥他们对当事群众了解多、距离近、化解策略多元的优势,最大程度地促进纠纷的彻底解决,避免产生后续诉讼。
而“每月一庭”是指在“法官工作室”内每月开展一次庭审,通过模拟开庭已决案件和当庭审裁待决案件两种形式,将旁听庭审、民调培训、现场普法、当场调解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旁听代训和巡回审判形式,增强庭审的现实感和可接近性,重点让民调人员和旁听群众了解法院裁判的思路理念和具体规则,进而发挥司法裁判在引导社会预期中的指引作用,避免类案再诉,减少群众诉累。
同时,邀请司法所、村民调协同开展判后息诉、释法说理工作,主动答疑解惑、定纷止争,争取当事群众对法院裁判的支持、认同和尊重。
另外,“每月一课”则是法庭与镇政府建立双向交流培训机制,通过案例研讨、座谈交流、专题讲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法律培训活动。
法庭法官重点就辖区常见的婚姻家庭、相邻关系、建房施工、人身损害、劳务合同等类案处理思路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提高基层组织人员在化解上述纠纷中的调处能力。
基层组织人员重点就本地区风俗习惯、行业惯例等知识进行讲解和传授,帮助法庭青年干警把握社情民意,更好地进行案件的审理裁判。
创新工作载体 打造“一群、二录、三便民”
据介绍,驻镇“法官工作室”组建了办公组,办公组成员由赵全营镇主管政法综治副职领导、司法所所长、派出所所长及牛栏山法庭全体成员组成。
并且,由法庭牵头建立辖区司法交流微信群,微信群立足于司法工作交流,立足于法庭、派出所、司法所间的互动,并及时发布更新庭所信息,不定期发起话题交流,总结类案处理思路及风险告知,提高纠纷调处能力。
同时,针对赵全营镇当事群众主体以村民为主的特点,为便于案件送达、调查取证、矛盾化解,增强法庭与基层组织间的联系,分别制作法庭人员通讯录和赵全营镇基层组织通讯录,重点将镇辖区内的村委会主任、民调主任纳入其中,充分发挥他们在协助送达取证、联动化解纠纷中的作用。
另外,为解决法官开庭下乡时当事人难以联系的情况,将在驻镇“法官工作室”公开三种联系方式,畅通沟通渠道,即印制一张法官便民联系卡,公开法庭法官的姓名及办公电话;建立一个法官便民邮箱,接受群众的监督;公开一部便民服务电话,将法庭内勤办公室电话对外公布,方便群众联系。
据了解,目前,顺义法院共设有5个人民法庭,牛栏山法庭作为主要服务顺义新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层法庭,辖区内重点企业汇聚,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公司、牛栏山酒厂、北京汽车制造厂等均位于该法庭案件管辖范围内。
根据工作规划和设想,今后,顺义法院还将在其所辖的其他镇设立类似的“法官工作室”,必要时还将重心下移,设立村级“法官工作室”。(刘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