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把教育好、改造好社区服刑人员作为工作重心,一直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监管有效性,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科技化和社会化。记者一行走进湖南地市(区),在不同的社区矫正场景中寻找现代司法精神。
场景一:矫正人员自画像、沙盘游戏和DIY油画
一摞厚厚的自画像摆在郴州市北湖区司法局燕泉司法所张勇所长的办公桌上,其中一幅类似大头爸爸的自画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张所长拿着这张笔墨集中在脑袋上、四肢简易得只用了一个“大”字来应付的社区矫正人员自画像向记者介绍:“这幅自画像出自一名年龄28岁、初中文化程度的盗窃犯朱某,他因多次撬砸高级轿车盗窃贵重物品,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
这是朱某的自画像
张所长对这张自画像给出了专业的心理分析:“2015年10月,通过对朱某自画像心理分析,我们发现其自画像头大脚轻,就是心中有大想法,但缺乏脚踏实地的根基。经过进一步与其沟通,了解到他又添一子,生活压力特别大,很想快速发家致富,但又找不到正当门路。我们建议他最好先解决家中生计问题,让他认识到财富的积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靠违法犯罪一夜暴富的心理切不可再有。最终,他听取了我们的忠告,去年春节前,他因地制宜,在其居住的拆迁安置小区开了一家小超市,并与朋友合伙开办了一家物流公司,走上了致富正道。”
通过自画像进行心理分析,根据其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的社区矫正方案,有利于帮助思想消极的矫正人员减轻心理压力,摆脱“破罐破摔”的想法,积极主动接受矫正。
记者在长沙市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心理辅导室的沙盘面前,发现排列整齐的各种物体造型十分生动,仿佛做好了上场准备。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欢向记者介绍:“沙盘游戏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它能唤起童心,让人找到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化解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沙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沙具、沙和水,矫正人员通过在沙盘上进行意向的创建,营造出沙盘游戏者心灵深处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持续性对话,由此推进治愈过程,促进人格发展。”
社区矫正人员摆的沙盘
心理咨询师分析了最近一位社区矫正人员摆的沙盘:古堡,古堡旁边三人分别代表了他本人、妻子和女儿,古堡不远处也摆放有三人,代表了他自己和朋友在一起,周围点缀的还有车子、植被以及三只小动物。
从沙盘的摆放和沙盘故事的诉说中可以看出,矫正人员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满意的。沙盘中最显眼的是出现了医生和护士,通过这两个沙具可以知道他明白自己正处于自我治愈的阶段,而妻子和朋友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咨询师在咨询中,通过情绪ABC理论引导他认识到目前自己不完善的地方,并帮助他进行自我调节,告诉他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训练,他的情绪问题便可得到进一步改善。咨询师经过评估,认为这名矫正人员情绪状态已获得好转,思维方式也变得更加积极,于是跟他讨论暂时可以结束心理咨询。
在天心区文源街道“向日葵”阳光家园,社区矫正人员不需要美术功底,只通过一张油画纸、五彩颜料和一支画笔,根据数字编号将颜料涂在相应的区域,就能创作出一幅精美的油画。天心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盛春江告诉记者:“DIY油画是‘傻瓜油画’,门槛低,几乎不需要美术基础,但它却是绘画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矫正人员通过绘画,打开了心扉,很多不愿意讲的内容都在不知不觉中表达了出来。就这样,矫正人员在倾听和倾诉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心理的修复。”
场景二:GPS监管定位筑起“电子围墙”
社区矫正人员在“没有围墙的监狱”服刑,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更是对刑罚执行机关的挑战,因为对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管是一大难题。孟建柱同志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监管有效性。
永兴县司法局局长刘志军向记者介绍,全县对矫正期限在一年以上、年满60周岁、肢体行动无障碍的社区矫正人员全部配备了GPS手持定位终端,每个司法所都安装了网上监管平台,矫正人员通过GPS定位终端设备“日日签到”、报告动向;监管小组和司法所干警则通过GPS定位系统对监管对象行动轨迹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其动态。
资兴市不仅实行全天候24小时GPS定位监控,确保社区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还从2014年12月开始对中心城区的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实行指纹确认制度,并充分利用市司法局与基层司法所联网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学习等进行点名与抽查,此外,还对20多名重点监管人员配备电子腕扣进行智能化管理。
嘉禾县与南方某公司合作,开发以手机、腕带为载体、GPS定位技术支撑的集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考核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司法e通社区矫正管理平台系统”,为监管筑起了一道“电子围墙”。
场景三: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社区矫正中心
记者在长沙市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看到,区政府无偿调拨400平方米的房屋,建成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可长期使用的社区矫正中心,共设置报到室、宣告室、训诫室、监控室、心理矫治室、教育培训室等11个基本功能平台。
天心区社区矫正中心每月开展两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由中心管理干部、司法所工作人员、律师、“五老”人员及表现良好的解矫人员进行讲课、谈话、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引入心理咨询,实行心理矫正与思想矫正、行为矫正的有机结合;创新开展“述矫评矫”,每季度由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述矫,社区干部、户籍民警、邻居和家属等进行评矫,让社区居民群众了解并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共同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矫正改造、早日融入社会。曾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社区服刑人员毛某,经矫正教育,义务为社区居民举办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受到大家欢迎。
场景四: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
早在2013年10月,资兴市司法局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建了占地360亩的“资兴市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基地”,在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办了集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于一体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基地充分利用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政策,采取集中办班与混合办班的形式开展订单式培训,先后开办8期维修电工、花卉苗木、焊工、烹调、计算机培训班,培训580人次,实现推荐就业103人,促进创业31人。
资兴市七里镇社区服刑人员唐某经过培训后,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创办了乡村土菜馆,生意红火,不仅能每年获利几万元,还安置了4名解矫人员就业。
场景五:政府购买的社区矫正服务
2015年6月,资兴市司法局与“郴州启辰恒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签订了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合同,由中心派遣四名工作人员到唐洞街道等四个司法所,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资兴市司法局负责同志介绍:“这样确保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形成了行政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社会组织、村(居)委会、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实现专业人员、专业组织的有力对接。平时工作以派遣人员为主,遇到大型活动、集中心理评估、严重心理危机干预,则由机构派人进行团队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