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青海平安建设:由基层之变折射出的社会治理创新

2016-04-01 11:15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黄海英
字号  分享至:

  村社长们更加忙碌但心气更顺、为民办事的积极性更高了;居民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更多更便捷地得到满足了;政府“掏腰包”买服务,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更多了……一年来,青海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坚持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牵引,着力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补强基层治理短板,通过激发基层活力推动平安青海建设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突破。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折射出的却是内涵之变,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

  跨越一字之差的探索,在老百姓身边的每一个角落悄然展开,做法变了、体制变了、理念变了……更多地服务于群众,更广泛地让群众参与,这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理念之变:将平安建设渗透每一个社会细胞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网格管理精细化、治安防范科技化、景区安全责任化、防控预警信息化”的社会治理理念,全力打造东峡平安景区,努力提高景区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建立了东峡平安景区信息中心,由网格管理、平安联防、综合管理、视频监控、人口管理和应急管理6大模块组成智能化信息平台。按照地域特点,将景区划分为7个网格,把与游客密切相关的餐饮、住宿等服务场所和旅游景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落实了网格责任人。同时,在景区周边村实施“平安联防”工程,并与信息中心对接,实现了“网格全覆盖、工作无缝隙、服务零距离、管理无漏洞”的景区社会治理新格局。

  这是全省深入推进“平安细胞”创建的缩影。一年来,全省按照条块结合、系统推进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等地区平安创建和平安校园、平安交通、平安医院、平安商(市)场、平安工地等行业平安创建及平安家庭创建,将平安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社会细胞”,让平安进入各行各业,补齐基层平安治理“短板”,把平安创建的过程做细、做实,把平安筑牢在群众身边,积“小安”成“大安”、变平安为长安。

  同时,全省继续推进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培育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坚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在全省确定了216个乡镇(街道)、社区(村)开展第二批基层典型培育工作,形成了一批理念新、方法实、有创新、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提升了平安青海建设的整体品质、实效、水平;加强对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全力打造以精细化政务为基础、以网格化社会管理为支撑、以信息化工作手段为保障的工作运行机制。目前,西宁、海西、海北基本实现了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全覆盖,青南牧区信息平台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体制之变:基层更忙碌也更有成就感

  村社、街道乡镇是日常性服务和管理的基础单元,是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转职能、改体制、增效力,一年来全省基层管理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改革可谓是成效显著。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不久,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吉迈镇垮热村三社的网格员者保很是忙碌:国家又出台了很多惠民的好政策,需要给大家讲一讲;落实到村里的各项补助政策还需要加快进度;村民们的养老、医疗保险是不是都按时缴费了,还需要核实一遍……

  “现在虽然更忙了,但是没以前那么累了。真正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成就感。”者保说。

  成就感,来自改革红利。比如,达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乡村网格化管理,420名网格管理员“拿工资”上岗,他们除了要做好草原生态管护的工作外,还要负责搞好政策宣传、落实村“两委”决议、掌握基本情况、了解社情民意、教育牧民群众、做好民生救助、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牧民群众、推进新农村牧区建设;海北藏族自治州创新了“一村一警”典型培育机制,在全州214个行政村聘用了214名村警,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培训活动,落实工作补助,使村警有效发挥了维稳情报信息员、治安联防巡逻员、流动人口管理员、法制教育宣传员、矛盾纠纷排查员、交通消防安全员、便民利民服务员的职能作用,这种模式已经在全省得到推广。

  “一岗多责”,身份上的多种角色让这些基层干部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老百姓心服口服,因此才逐步形成了“小事不出网格(村),大事不出乡镇”的格局。同时,全省巩固完善“邻里守望”“店店联防”“十户联防”“楼栋单元联防”等治安联防经验,大力发展协勤、保安、社区社工、联防队、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组织和群众性义务巡逻队,调动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造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

  做法之变:百花齐放争相 打造“样板工程”

  西宁市城中区在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建成了以社区办公、居务公开、事务受理、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等为一体的社区“指尖微管站”,一台平板电脑,一个微信朋友圈,居民办事方便舒心了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干工作轻松高效了不少;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社区以服务带动管理,突出“一站式”服务理念的设计,强调低柜台、人性化服务的特点,创新治理模式,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基本形成了集便民服务、科技服务、文体活动、党群议事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阵地,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积极推行“1+6”工作法,依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实行“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便民服务措施多样化、社会治安联防科技化、留守群体关爱亲情化、村级经济发展专业化、村容村貌整治经常化”为内容的“六化”服务,着力打造稳定、和谐、平安、幸福、富裕、美丽新农村……

  在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展开的创新治理模式还有很多,但在高招亮点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更多的“为民”理念。群众的感受是真切的,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居民的“行政色彩”正在悄然褪色。居民们从“凡事找政府、找居委会”,逐步转变为“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居委会遇事从“求着居民干,居民不愿干”,逐步转变为居委会‘后退’、居民们‘上前’,大家动手一起干”。

  全民参与服务管理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得到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婚姻家庭、邻里矛盾等多发性矛盾纠纷,已经呈现出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良好态势。去年全省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3.2%。(王宥力)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