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夯实消防工作基础,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消防管理中的作用,浙江省余姚市公安消防大队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乡镇(街道)消防工作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形成了条块结合、协作互助、群防群治的社会消防工作长效机制。
整合力量,确立组建模式
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乡镇(街道)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抓好消防工作落实,最大限度地增强社会面火灾防控能力。创新建队形式。以全市21个乡镇(街道)为单元,建立以消安办工作人员、村(社区)消防管理人员、社会单位管理人员组成的乡镇。
(街道)消防联防中队,开展区域内社会单位的消防联防工作。提升业务能力。余姚消防大队下沉警力,抽调防灭火业务骨干,通过理论授课、实地帮带、跟班作业等形式,分批、分层组织300余名消防联防队员进行培训,提升联防中队队员的业务素质。强化试点引领。余姚消防大队充分把握“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率先在泗门镇进行试点,并于1月29日在泗门镇召开我市联防联建队伍现场会,由全市21个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参加,通过试点带动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稳步推动乡镇(街道)联防联建工作开展,有效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
有序分工,界定职责任务
明确队伍职责。制订《余姚市区域联防联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规定乡镇(街道)联防联建中队定期组织开展互查互检、会议会商、业务交流、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隐患自查自改、火灾自防自救和区域应急联动能力。明确人员分工。消防联防中队原则上由10至20人组成,由派出消安办人员担任中队长,全面负责联防队的工作;副中队长从村(社区)和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中推选,负责定期收集、分析、总结消防安全情况,建立联防工作台账;指导员由消防监督员担任,负责指导消防联防队伍业务建设。明确工作模式。建立以联防大队为主心骨、各级联防力量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由余姚消防大队定期对联防队伍日常工作开展监督指导,督促落实联防会议、消防检查、教育培训、联合演练等工作制度,夯实群防群治工作基础。
建章立制,规范工作运行
联席会议制度。《余姚市区域联防联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联防大队长组织召开,传达消防工作要求,部署各级联防队工作任务,分析消防安全形势,研究工作对策,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消防检查制度。联防成员单位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自查,各级联防队伍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区域内全面互查;在重点、敏感时期和重大节假日,协助监管部门做好专项检查。宣传培训制度。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指导实地检查等形式完成消防宣传培训,并由各级联防队伍每季度制订宣传培训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将联防队伍成员纳入互联网信息(短信)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用于及时发布工作信息,交流收集各类疑难问题,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消防联合演练制度。消防演练分为消防联合演练和联防中队内部演练两种类型,消防联合演练每季组织一次,内部消防演练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以确保联防队伍随时“拉得出,打得响”。
消防联防队伍建设顺应当前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需要,是消防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防群治的具体实践。自组建全市21支乡镇(街道)联防联建队伍以来,余姚消防大队多次召开联防联建工作会议,要求各队伍切实加强节前自查自纠、互查互改,形成信息互通、隐患共查、宣传齐抓的良好局面。同时,余姚消防大队充分发挥联防联建中队的积极性,定期开展区域消防安全隐患联合大检查,使联防联建中队管辖内的各单位及时发现不足,查找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做好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预防工作,进一步强化了辖区火灾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