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法而呼,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
今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快播案庭审结束。司法机关对庭审的全面公开,得到各界高度赞许,更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感知程序正义、司法公开等法治理念,由此成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法治宣传课。
增强法治意识,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只有人民群众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才能让法治社会的根基不断牢固——
一年来,《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出台,权与法之间的“防火墙”就此筑起。全面推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为信访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着力破解“案结事不了”这一信访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拥护和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当前,《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正在深入实施,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多项民生事项被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农民工、下岗职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被列为重点援助对象……当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法治信仰深入人心。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在北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先后涌现,实名注册的治安志愿者数量突破85万。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北京平安社区创建覆盖率超过80%,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在福建厦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新厦门人服务综合体暨新厦门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设立,带动新老厦门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共治中共享。
“通过法治确保社会自治,通过法律对公权力的约束,保障社会自我调节的功能空间,确保社会自治得以有效进行。”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法治更需要与德治交融。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39亿符合条件的驾驶人领取10年有效期的驾驶证,作为对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驾驶的鼓励;央行征信系统已收录8.7亿自然人和2102万户企业等的数据,征信从传统的银行信贷记录扩展到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正在逐渐形成……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作为治国之重器,只有让法治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才能为法治中国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五年,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我国未来的法治建设在许多方面值得期待。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以开局之年沉甸甸的收获为基础,全面依法治国将站上新的起点,法治中国建设将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