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连续7年在全系统开展司法行政工作优秀成果评选,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改革破解难题。近期,在成都市司法行政系统自主申报基础上,采取现场演讲、PPT演示以及专家评委独立评分等形式,形成了打造社区市民学法用法基地、让法治为成长梦想导航、创新“以案释法”制度、建立“互联网+法治”工作模式、构建乡土“五老”调解模式等十大优秀成果,展现了法律惠民新形象,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连续报道,为成都市“十三五”顺利开局打牢了法治基础。
“一站式”法律服务进社区,打牢治蓉兴蓉法治基础
青羊区、新都区等司法局立足新的民生期待,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让法治成为群众共同信仰。一是突出主动性,立足社区送法到基层。创新推出市民学法用法服务基地,通过主动将工作力量下沉到社区,构建完善社区、街道、区级的法律援助工作点、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援助大厅的三维法律援助体系,将法律服务主动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二是突出参与性,社会联动开展法律服务。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介入、群众参与的联动机制,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法律服务。三是突出互动性,建立社区群众议事堂。坚持问题导向,搭建居民自治、自理、自助法律服务平台,共同商定专门的议事流程,设置社区居民网格员负责院落的普法宣传、社区民主议事决策、人民调解等工作。
“全民化”学法用法共参与,护航西部经济中心建设
邛崃市、温江区、成华区等司法局积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为经济建设注入法治动力。一是创新“以案释法”形式,搭建全民参与普法新平台。选拔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专业人员组建“以案释法”讲师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以案释法”演员,组建县乡村三级文艺演出队伍,依托微博、微信等线上平台发布“以案释法”相关信息、刊登典型案例、上载普法短剧等,实现“以案释法”指尖直达。二是打造“星期8小镇”体验馆,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路径。依托“星期8小镇”,创建“法治体验馆”,建成法治精神堡垒、法溶人生彩虹门等4组室外主题景观,法庭、银行等40个室内法治体验馆,注入学法互动墙、普法加油站、法治留言树等法治元素,为青少年创造了一个体验成长、感悟法韵的梦想空间。三是探索“校地合作”平台,营造齐抓共管新格局。和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制作关于非法集资风险宣传的微电影《馅饼》,实现了政府政策引导优势与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优势、社会组织专业公益服务优势有机结合。
“互联网+社区矫正”强管理,促进基层社会安定有序
金牛区、青白江区、天府新区、新津县等地主动将信息化手段引入社区矫正,提高刑罚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增强社区服刑人员可控性。开发运用特殊人群心理测试系统和风险评估系统,完善GPS手机定位监管系统、法定不准出境人员通报备案系统,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管控,24小时动态掌控社区服刑人员的流动轨迹。二是开发手机“APP”应用,提高社区矫正管理实时性。适应移动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新形势,推出社区矫正“APP”应用,利用手机的GPS定位技术、语音视频通讯技术、主动预警告知技术等对社区服刑人员构建起无形的电子化监管围墙。三是建立视频点验系统,提高日常监督管理便捷性。依托中国电信“想家”视频电话系统,在区(市)县司法局矫正中心、司法所和乡镇、村(社区)建立视频点验系统,社区矫正中心、各司法所可以随时查看社区服刑人员所处位置、参加法治学习和社区服务情景,有效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行踪。
“情理法”人民调解显生机,汇聚推进“十三五”强大合力
蒲江县发挥人民调解独特优势,将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等“五老”组织起来,第一时间发现和化解纠纷。一是落实保障,建立完善工作阵地。在成都市乡镇和村(社区)设置规范的调解室,配齐办公桌椅、标识标牌、档案柜、调解卷宗、纠纷登记簿、法律援助咨询登记簿等软硬件设施,为调解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完善制度,保障工作常态化开展。建立日常工作、业务培训、信息报告、定期研判等制度、在“三化同步”进程中发挥人民调解新作用。三是发挥优势,妥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发挥贴近群众的亲和力和用乡风民俗灵活解决问题的两大优势,收集挖掘群众信服的村规民约、家规族训、行业习惯等双方都认可的法则进行调解,促进了社会和谐。(谢咏 孙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