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法院多举措深化司法为民见成效

2015-12-20 12:13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近年来,北京市昌平区法院高度重视司法为民工作,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突出自身特色,建立服务品牌为目标,推出了司法为民的“三大特色品牌”,增强司法为民的实际效果。

  一是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让当事人成为大厅的主人。2014年昌平法院启动了诉讼服务大厅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大厅格局优势,促进诉讼服务向诉前拓展、向诉后延伸,将过去分散在后台的诉讼事务性工作全部前移到大厅,共设置了诉讼服务、立案登记、多元调解、小额速裁、信访接待、12368等六大主功能区,包含十四项具体服务内容,形成了“一站式、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当事人除了开庭以外的所有事务,都可以在大厅得到解决。2015年昌平法院进一步紧跟群众需求,对诉讼服务中心进行了二期改造,增设了法律书苑、律师工作室、网络调解室、e自助区等新的功能区,在设施上便捷群众,在内容上涵养群众,在细节上温暖群众。

  二是打造特色化“便民法庭”,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昌平法院充分发挥五个人民法庭接近基层的优势,践行和发展“枫桥经验”,推动人民法庭不断创新便民服务举措。东小口法庭紧紧扎根天通苑社区,立足辖区特点,“程杰法官服务团队”坚持“一站两点三法庭”工作模式,“一站”即社区法官工作站,“两点”即巡回审判点和多元调解联系点,“三法庭”即夜间法庭、假日法庭和巡回法庭。南口法庭坚持送法下乡,在流村镇老峪沟地区设立了首个山区“巡回审判点”,开展调解、开庭、普法等工作,拉近了群众与司法的距离。昌平法院其他法庭也在积极开展“校园巡回法庭”等新举措,逐步形成了“一庭一特色”的便民服务基本格局。

  三是打造多元化的法治宣传平台,提升普法宣传效果。昌平法院在不断加强媒体宣传、庭审直播等传统普法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形式,建立了常态化新闻通报制度,2015年举行了“利用‘关键词’合同诈骗案件情况”、“警务指挥中心启动仪式”等5场新闻通报会。进一步拓展微博微信宣传平台,昌平法院官方微博全年共发布信息1562条,策划微活动55次。此外,2015年昌平法院还拍摄了《卖房》等5部普法微电影、微视频,播出了以《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前行》为主题的两期网络公开课,达到了良好的公开和宣传效果。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