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中,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守护一方平安。2015年7月以来,福建省漳州市公安机关在大力推进“六个行动”中,以社会面防控行动为抓手,通过密织“天网、地网、人网、环网”,形成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牢牢掌握社会治安主动权。
可视化布防 织密“天网”
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近年来,该市警方大力推进视频监控建设,在全市重要路口、场所和路段安设监控。随着城市监控的启用,全市治安“打、防、控”体系得到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了提升。但随着该市如火如荼的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有的监控点和设施已经远远不能跟上该市社会经济发展。2015年,市公安局会同市综治办推动900个高清监控探头建设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以来,市公安局以视频监控无缝对接为目标,以城区主次干道、党政机关、重点单位、治安复杂区域为重点,统筹明确各地、各相关部门建设任务和完成时限,确保部署、责任、措施、经费、落实全部到位。截至目前,全市新建高清监控探头1000路,超额完成建设任务。
为充分发挥出升级版“天网”的功效,警方加强易发案区域、时段针对性视频巡逻,推广“图侦”战技法。据统计,2015年7月至11月,全市通过视频侦查破获案件779起,其中命案5起,抓获嫌疑人402名,“天网”特有的信息化高科技能力成效显著。
规范化管控 织牢“地网”
“地”就是社区警务,是公安工作的基础。行动开展以来,该市警方大力推进社区民警专职化,社区警务网格化,夯实工作根基。按照专人、专责、专注、专业要求,根据城区、城关(集镇)和农村等不同情况,配备社区(驻村)民警和协勤人员。民警深入社区、单位、“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依托配发的“警务通”采集信息、精确管控。为激发社区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建立健全社区警务成效认定通报制度。
6月12日,芗城南坑派出所社区民警在走访摸排中,了解到一个疑是诈骗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立即上报相关部门,经情报研判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一举破获7起诈骗案,民警被市公安局通报表彰。
目前,全市规划社区网格565个,配备专职社区民警316名、兼职416名、协勤人员1525名;认定131条社区警务线索转化为战果,打击违法犯罪人员149人,破获案件363起。
常态化巡防 织严“人网”
8月1日,芗城巡逻防控模式同时启动,主要承担巡逻任务的为刚组建的专职化治安巡防队。现在,全市已经陆续组建了“政府购买服务、公安统一管理”的100人左右的专职治安巡防队伍,他们和248名全市巡特警反恐民警一起,履行治安巡逻、设卡检查、维稳处突和抢险救灾任务,在全市20个驻点单位、35条巡逻线路,以驻点执勤、动中备勤、武装联勤和高峰站勤的机制。
同时,挖掘城区、乡镇、工业园区、商业区四个层面社会防范力量,助推144个乡镇(街道)、31个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建立专职巡防队,1890个村(居)建立治保会、治安联防队伍及配备治安主任,通过加强群防群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案件发生。
实战化设卡 织实“环网”
漳州与广东的潮州、梅州以及龙岩、厦门、泉州5个市接壤,边界防控任务艰巨。2015年7月,漳州市公安局确定建设4个省际、5个市际和43个县际检查站,着力构建最大范围“环漳安保圈”。
为加快建设进度,漳州市公安局领导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争取600万元建设专项经费,多次召集各检查站属地的公安局局长进行专题部署,了解进展,梳理困难,明确要求要把检查站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亲自部署、亲自督导、亲自推进。市、县两级公安局加强与党委、政府的汇报、沟通和协调,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逐一破解困扰检查站建设的资金、用地、人员编制等难题,公安检查站进入全面建设的快车道。
目前,已有28个检查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挥着扼守入闽、入漳交通要道、查控违法犯罪分子和不安全因素“过滤器”作用。同时,市公安局汇编工作规范、制定突发情况处置工作方法,赋予检查站查缉违法犯罪人员、查纠交通违法行为等7项工作职责,统一规范检查站查控勤务。截至目前,公安检查站共检查人员30.8万人次、车辆9.7万辆次,关注人群35人次,查扣被盗机动车56辆、假车牌50套,查获各类犯罪嫌疑人32名,抓获逃犯9名,缴获冰毒2.02公斤,查获非法入境人员28名。
9月28日,省公安厅在漳州市召开全省公安检查站建设现场会,推广漳州市经验做法。(章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