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司法局探索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模式

2015-11-16 10:27  来源:攀枝花司法局

  四川省攀枝花市司法局自2014年9月成立医调委以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建立完善了医疗纠纷调解“八化” 工作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管理精细化。围绕医调委核心职能细化工作事项,归口设置接待咨询、调解事务和综合三个部门,逐项制定规章制度,包括日常管理、上岗培训、经费使用、学习调研、考核、着装等10个方面,确保管得住、行得通、用得好。

  二是队建专业化。专职调解员均由选聘的法律、医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并要求3年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建成医学和法律专家库,分别由400名副高以上医师和80名律师组成,为医疗调解提供意见咨询或担任兼职调解员;选拔10名律师每日轮流值班,将其参与医疗调解纳入个人法律援助考核指标。

  三是办案司法化。依法制定《医疗调解操作规程》,配套建立35种格式化文书,对立案、调查、专家咨询、调解、案情分析、送达、结案报告、回访等流程进行了全面规范,做到医疗调解依法有据、程序正规、责任清晰,清除“调解就是抹稀泥”现象。

  四是调解庭式化。凡调解,均建立3人调解庭(法律、医学专业调解员各1名,记录人员1名),在严肃规范的调解室按照调解程序“面对面”进行,通过双方陈述、举证质证、定性定责、疏导教育等环节,在春风化雨中彰显法治威严。

  五是疏导温情化。与医疗机构共建“阳光心理咨询室”,在调解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聘请15位心理咨询师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测评、疏导、矫治工作,帮助调整心态,降低心理压力,防止出现过激行为。

  六是处突常态化。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处突小组,坚持每月对医疗机构进行1次纠纷排查,及时掌握全市医疗纠纷变化态势和隐患苗头;建立24小时值班、现场引导调解、律师参与处突等工作机制,遇有突发情况,能够快速反应、科学处置。

  七是联动一体化。开通与12345市民、12320卫生等热线联网的便民电话,与政法、综治、维稳、卫生、群工、公安、法院、医院、医学会9部门建立“工作联手、信息联通、纠纷联调”机制,与4家新闻媒体建立日常宣传报道协作机制,定期编印《医调信息快报》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形成“党政领导、司法行政牵头、医调委实施、部门联动”大格局。

  八是监督多元化。将医疗纠纷调解纳入政工、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政风行风建设考核内容,组建“人民调解指导中心”和市人民调解员协会,监管医调委资产资金,加强对全市调解资源的统筹管理和指挥调度。

  一年多来,攀枝花市医调委共受理医疗纠纷157件,调解成功106件,结案率100%,解答咨询732人次,处置突发纠纷59次,成功办理了一批信访积案、群体性纠纷和严重影响医疗秩序的重大案件,充分展现了医疗纠纷调解比医患双方协商更权威,比卫生行政处理更中立,比法院诉讼更省力的优势。在2015年全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攀枝花市跃升两位排名第三。

责任编辑:黄海英
相关报道
更多> 图片报道
更多> 信息联播

习近平: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强调: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推动改革落地生根造福群众 [详细]
更多> 中央动态

李克强:催生新动能实现发展升级

创新是国家强盛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技术革命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发展升级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详细]
更多> 权威发布
更多> 视频
更多> 图解
更多> 长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