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火一样热情的乡村老警

2015-11-12 09:21  来源:人民公安报

  敦厚壮实的身材,走路风风火火、说话快人快语、做事豪气冲天——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吉林省白山市公安局通沟分局太安警务室,57岁的民警王忠民像一团炽热的火,温暖着淳朴的村民,守护着乡村平安。

  他自愿照顾社区群众张大娘近10年,直到为老人办好后事

  2004年夏天,王忠民成为通沟分局的一名社区民警。不久,他认识了张玉琴老人。张玉琴的老伴已去世多年,老人的儿子又在2005年的一次矿难中去世。张大娘住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王忠民自己掏钱买来维修材料,帮助老人维修房子。之后他又多方协调将老人每月70元低保收入提高到180元。他还时常掏钱为老人买米面。

  这种事做一天好做,可老王一做就是近10年。2009年春天,通沟街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启动,老人犯了愁:“拆迁走了,谁照顾我啊?”同样也属于拆迁户的王忠民知道这件事后,回家和妻子商量,决定把老人和自己的家一起搬迁,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王忠民东奔西走,终于找到一处合适的农房。刚搬来的时候,附近邻居都以为老人是王忠民的母亲,老人含泪说:“他不是我的儿子,是我的包片民警!已经照顾我五六年了……”

  2012年6月,王忠民调往太安警务室工作。和新来的管片民警小李交接完工作之后,王忠民专门把小李领到张玉琴老人的家中,郑重其事地说:“兄弟,我可是把我的亲妈托付给你了啊……”

  尽管调到了相距20多公里以外的乡村工作,重情重义的王忠民也没断了和老人的联系。每逢回局里开会或是进城,他都要抽出时间买些粮油水果去老人家看看。

  2014年1月,老人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从外地匆匆赶来的远方亲属显得手足无措。老人说:“给忠民打个电话吧,他能把我的后事安排得妥妥当当……”王忠民把老人的后事办妥后,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事

  太安警务室是通沟分局最为偏远的一个农村警务室。王忠民喜欢在这里工作,他说这里的空气好、环境好、淳朴的村民更好。

  每年春季,是农村矛盾纠纷高发期,也是治安案件高发期。每到这个时候,王忠民早上起得要比农民还早,晚上睡得比白领们还晚。2014年4月28日,天刚亮,黑沟村的村民李老汉和王老汉因为土地的“主权”问题吵了起来,继而发生厮打。村治保主任在劝解无效的情况下,打电话向王忠民报警。头天晚上忙着整理入户登记资料直到半夜才睡的王忠民顾不上疲倦,火速出警。现场调解无效,王忠民就把同样还没起床的村委会主任喊了起来,把村里的土地分配台账拿到了地头,对照台账现场丈量。“事实查清、说理执法、案结事了、不留隐患”,按照自己独创的“老王式治安案件处理工作法”,在双方心悦诚服的基础上,王忠民根据各自的过错程度,分别对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处罚。

  “别管什么事,有事需要我就打电话,我就是咱村里的110”

  每逢村民们遇到急事、难事、险事,都会想到民警老王。因为老王见到村里人就说:“别管什么事,有事需要我就打电话,我就是咱村里的110。”

  黑沟村居民王炳信家是一个让老王格外牵挂的特殊家庭。全家6口人中有4口人是智障人士,4口人的生活全靠王炳信老两口照顾。王忠民差不多每个周末都到他们家看看,有时工作忙,老王就会安排妻子去看看。每逢秋天临近,老王都到他们家帮着收割庄稼、劈柴掏炕、准备过冬用品。王家二弟王炳海因为智障经常离家流浪,每当找不到二弟又恰逢天气恶劣的时候,王炳信总是想起让王忠民帮忙。不管白天黑夜,王忠民只要接到电话,就会马上驾车赶来。

  辖区内的新立村比较偏远,是个连出租车都不爱去的地方。村民李成君的身体不好,患有癫痫病和心脏病。每逢下片工作路过新立村时,老王都要去李成君家看看。2013年7月8日,王忠民在入户工作时,突然接到李成君妻子的电话,称李成君突发心脏病,需要紧急送往市里的大医院治疗。老王立即驾车赶到李家。本身也患有高血压和正处于脑出血康复期的王忠民一把抱过李成君,一路小跑地送到警车上,打开警灯,一路飞驰30多公里,将李成君送到市医院。在老王的帮助下,李成君躲过一劫。(张大鹏 谭明正)

责任编辑:黄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