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逢松:十年亲手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千余名

2015-11-10 08:48  来源:人民公安报

  10月17日下午,人们从四面八方向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城北郊的殡仪馆涌去,争送宁津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反恐机动中队原中队长杨逢松最后一程……

  2004年,杨逢松转业到宁津县公安局后进入刑警大队,一干就是十年。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务实、坚韧、好强的性格。十年刑警路,破案上千起,杨逢松亲手抓获违法犯罪人员逾千名,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两次。

  多年加班加点,终于积劳成疾,2015年4月16日,杨逢松晕倒在处警现场,随后被医院确诊为胰腺癌晚期。年仅43岁的他,无奈地抛下了挚爱的工作和并肩战斗的同事,撇下了挚爱的妻子、女儿和年迈的双亲……

  “学”来的刑侦尖兵

  爱学习,是杨逢松留给人们的突出印象之一。“他一有时间就看书,我们当三年兵就复员了,逢松却考上了军校。”当年的战友刘福才这样回忆。2004年从部队转业后,杨逢松进入宁津县公安局。他一有时间就钻研业务,不管对方年龄大小、资历新老,遇到问题就问,手头不忙时还主动跟别人去办案,一起研究分析案情,经常忙到后半夜。宁津县公安局局长夏玉坤说:“因为勤奋好学,逢松转型很快,从部队转业后第二年就调到刑侦大队,没多久就成骨干了,大案小案都办得有板有眼。”

  杨逢松的办公室位于刑侦大队一楼,书橱里整齐排列着的图书还在无声地述说着主人的刻苦。其中,《打黑除恶办案手册》《刑侦高科技犯罪百科全书》等业务书籍已被翻得卷了角;《解读中国梦》等时政读物中也密密麻麻地做了许多标注。

  宁津县公安局副局长、刑侦大队大队长杨勇说,无论分析案情、抓捕嫌疑人,还是整理刑侦材料,杨逢松提交的都是公认的“免检产品”;他的办案日志甚至被编进新警员培训教材;每每有法律条文修改,当别人还在学习的时候,杨逢松就已经熟练地使用了。

  勤琢磨加上刑侦一线的摸爬滚打,杨逢松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侦破方法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侦查破案理论,有的已经在全局推广,其他警种也从中受益。他提出的“构建与时俱进的刑侦工作机制”,被同事们称为应对新时期刑侦工作面临挑战的“逢松理论”;他总结出的“安全反恐隐患排查六步”被治安部门借鉴;他创新的追逃套路,以管用、高效而成为同事们的锦囊妙计。

  “炼”出来的名捕

  杨逢松的胆大是出了名的,但他的“胆大”建立在思维缜密之上。

  2001年11月的一天,路某杀人后开始了长达13年的逃亡之路。杨逢松接手这起案件后,分析路某当时是个厨师,出逃后最有可能继续当厨师。2014年5月,杨逢松查明路某潜逃到紧邻俄罗斯的一个东北小镇。但专案组搜遍了全镇30多家餐馆一无所获。这时,杨逢松想到在走访期间,曾有人提到路某早年工作的餐馆隔壁是一家纺织机械维修班,跟老师熟悉的路某还去旁听过几堂课,于是带大家到附近的毛纺厂继续寻找。果然,做了整容手术并已更名换姓的路某就在一个毛纺厂隐身。

  杨逢松的同事王文华想起抓捕路某的惊险场面仍然后怕。杨逢松清楚路某是个亡命之徒,将同事布置在大门外,独自走进车间。当路某认出站在面前的是警察之后,抡起手中的铁杠就向杨逢松头上砸来,幸亏杨逢松躲闪及时,随后在队友配合下将路某擒获。至此,宁津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命案清零。

  破案要胆大心细,还要忍受追踪抓捕的长年奔波。曾经有一段时间,两个月里杨逢松只在家呆了总共不到5个小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杨逢松,破获了许多大案要案,仅2012年,他就率队连续侦破了李某故意杀人案、刘某强奸案、谷某系列盗窃案、崔某抢劫大学生案,半年内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逼”出来的无情儿子

  从县城到杨逢松的老家刘营伍乡后宗村开车仅需要20多分钟,但杨逢松到刑警队这十年,每年回老家不超过两趟。杨逢松的父亲难以理解儿子怎么回家这么少,“在外地当兵还可以理解,转业到地方了想见他一面还是这么难!”

  杨逢松是业务骨干,承担的任务本来就多;逢年过节,家在外地的民警休假,他就更忙了。“一大堆案子等着呢”,成了杨逢松挂在嘴边的话。没办法,他的父母只能一过节就往县城跑,才有可能一家团聚。杨逢松的母亲特别爱看电视,而且只看宁津新闻,老人说,了解儿子主要靠电视。原来,杨逢松屡屡侦破大案要案,多次立功受奖,是全县公安系统的先进典型,常常上电视。“别看是亲儿,看电视比见真人容易。”母亲心疼又无奈地说。

  2015年中秋节,住院治疗的杨逢松深知平时对家人亏欠太多,执意要回家过中秋节,可病情实在不允许,于是家人把饭菜带到病房里,全家人陪着他在病房里过了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杨逢松一家人十几年来过的第一个团圆的中秋,也是最后一个。

  健康的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患病后,杨逢松依然闲不住。在化疗期间,杨逢松隔三差五就出现在单位,坚持跟同事们一起分析案情、整理案卷。7月19日,宁津县柴胡店镇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那几天,病情恶化的杨逢松已连续三天滴水未进,从前来探望的同事口中听说此案后,瞒着家人偷偷地来到单位,通过翻阅卷宗找出两处纰漏。回家时,杨逢松走到离自家楼房门口30米处瘫软在地,从那时起,他再也没能站起来。(马宝涛 孙久生 崔秋芬)

责任编辑:黄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