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 迈进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后,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制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有机结合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大政方针正确,舵掌得好,是我们取得发展成就的根本。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百年梦想,凝聚了全民共识,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和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的动能。全面依法治国,有利于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促进规则公平和竞争有序,是稳固发展的制度之基。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总之,“四个全面”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创造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 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为“十三五”时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要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系统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二五”的有益经验,准确研判“十三五”的形势与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开放、求实创新,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国民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新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和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是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13.3%,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4.1个百分点,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位。二是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5.5%,首次超过工业,201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经济由服务业主导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2014年城镇就业超过农村,城镇就业占总就业比重达50.9%,比“十一五”末提高5.3个百分点,城镇化社会初步形成。四是外贸和利用外资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3年货物贸易达4.16万亿美元,成为第一贸易大国,2014年货物贸易占世界的比重为11.3%,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2014年利用外资居世界首位。五是城乡收入差距首次降至3倍以内。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此前已连续12年在3倍以上,2014年降到2.9倍,今年上半年降为2.8倍,基尼系数连续四年下降。六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最终消费率提高到51.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升至25%,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4.8%。
回顾“十二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砥砺前行,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始终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后,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最大实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制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有机结合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大政方针正确,舵掌得好,是我们取得发展成就的根本。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充分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面对改革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我们党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60条重大改革举措,一批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政策陆续出台,一些多年想啃的“硬骨头”取得突破。面对世界格局变革和国际规则重构新趋势,我们党更加注重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出“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中美中欧投资协定、多双边合作等举措,努力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始终坚持创新宏观调控,确保稳增长与防风险兼顾。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党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和思路,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上下限,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同时,加大对发展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换挡而不失速,“十二五”前四年实现年均增速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面对形势复杂、矛盾增多、风险加大的新特点,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化解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等风险,同时注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应急机制,确保经济充满活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面对“三期叠加”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寻找发展新动力、打造增长新引擎,创新驱动和结构升级正是解决之道。中央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与此同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强科技和人力资本、高端制造和服务业、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达30.4%、10.6%,加快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目的。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持续改善民生。“十二五”前四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超过4%,全民医保覆盖率超过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明显快于GDP增速。
始终坚持反腐倡廉,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我们党立足于国家长治久安,坚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着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加大腐败查处力度,有贪腐必反,极力改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奋力推进简政放权,清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障碍,促进规则公平和正当竞争,创造了更好的投资营商及整体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