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接下来发生的变故,福建省女子监狱警察陈黎华的生活也许会随着婆婆的康复,逐渐走向正轨。
2009年夏天,陈黎华开始持续低烧,别人穿短袖还叫热,她却身披三件衣服还冷得发抖。有时候和犯人谈话谈到一半,她就忍不住抱着垃圾桶吐起来。
“胃癌二期”,诊断书上的几个大字让陈黎华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另一个坎儿又接踵而至。
首先知道诊断结果的是陈黎华的丈夫。“接到医生朋友的电话,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跳起来,连着说了几个‘不可能’。”陈黎华回忆,手术化疗期间,丈夫虽然飞行任务十分繁忙,但还是向上级请了假,赶回陈黎华身边。这两个月,是两人结婚这么久以来,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一次。
确诊、手术、化疗、恢复,坚强的陈黎华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治疗刚过9个月,2010年3月底,切除了三分之二个胃的陈黎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并一度负责监狱伙房的工作。没有水冷机,更没有空调,整个伙房仅靠一台落地风扇降温。夏天室外地面温度达40度以上,而室内几个炒菜灶台的温度加上隔壁烧开水锅炉传过来的热量,让整个伙房就像个蒸笼。
“我们健康的同志在里面待不了几分钟就难受得要死,而黎华姐却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曾与陈黎华一起在伙房工作的二十分监区指导员郑祝莲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每天上班前,陈黎华都会在包里随身多带几件干净的衬衫,因为过不了多久,身上的衬衫就会被虚汗打湿。换了又会湿,湿了就再换。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陈黎华明白,生离其实比死别更痛苦。犯人会见亲属的时候,陈黎华就站在那里,看着等待了很久的家人伸长了脖子,不停地搜寻着挨个走进会见室的犯人,眼里泛着的泪光像刀,割的人心坎疼。
“不管是犯人还是家属,他们都需要我拉一把。”陈黎华说。
陈玲(化名)和丈夫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一个被判六年,另一个被判十四年。而他们的两个孩子,大的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小的则在初中开学没几天就辍了学。陈玲知道后心急如焚,无心改造,一直跟陈黎华念叨,她的孩子再继续这样混下去就完了。
眼看一个家庭就要散了,一个孩子就这么毁了,陈黎华无法坐视不理,她主动给陈玲的小儿子小峰(化名)打去了电话,“结果我被他骂了一通,说我手伸太长、管的太多。”陈黎华又改变方式,专门手写了20多页的长信给小峰,告诉他为人父母的苦衷、帮他分析父母犯罪的原因、并告诫他只有读书才不会因为无知而以身试法。
在陈玲入监的第二年,小峰终于回信了,他告诉妈妈:“我一开始很恨你,但是我现在不恨了。我现在要好好想想我接下来该怎么做,你也要好好想想。如果你有心回来,那就好好改造,我也保证会很乖,继续回去读书……”
没有了后顾之忧,陈玲用心改造,还参加了面点师培训。如今,已经刑满释放的她在老家开了个包子铺,一个月能赚几千块钱。而初中毕业的小峰也选择上了一所职业学校,以便尽早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对性格孤僻、六亲不认、薄情寡义、孤傲自负的罪犯,她恩威并重培养情感;对孤苦无助、饱受创伤、哀怨满腹的罪犯,她和风细雨及时伸出援手;对没有会见、没有书信、没有接济的“三无”罪犯,她跑东家奔西家当起“和事佬”。陈黎华一直坚持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先后共帮助了130多个重刑犯的家庭修复了裂缝,找回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