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利落的短发、一双有神的眼睛,一副遇到突发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健步如飞的架势,站在记者面前的陈黎华,英姿飒爽,只有那本来合身的警服套在她因病瘦削的身材上,显得有些肥大。
从个人获得福建省道德模范、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称号,再到家庭被授予情系国防建设好家庭,陈黎华说,她没有想过要活得多么轰轰烈烈,她向往的,原本是传统小女人那般简单的生活,相夫教子,安心工作。然而,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将她瞬间拖入生活工作的两难境地,也让她开始慢慢学会坚强。
“正是女人的脆弱,才让她们有勇气举起了手中的刀子。”看似矛盾的话,却是熬过难关、走出低谷的陈黎华对重刑女犯最深刻的理解。
在陈黎华心里,是福建省女子监狱里各位战友姐妹的守望相助所成就了今天的她,她只是在做好同样的事情时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而在同事的眼中,却是陈黎华从“小爱”到 “大爱”的转变,从对家庭的不离不弃到对重刑犯人的倾心相助,才生动展现了“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发扬传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女监精神。
陈黎华所在时间最长的福建省女子监狱十二中队三大队,监管着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在内的所有重刑犯。就像当时的中队长崔瑛说的那样,“三大队安全,十二中队就安全;十二中队安全,女监就安全。”160多名重刑犯里,最高峰时,疑似加确诊的精神病类犯人有56个,有文化的只有25人。
“恨其罪不能恨其人”,陈黎华深有感触地说,她所管教的病残犯组,大多是老人、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刑犯。这些女犯大多是在畸形的家庭中“一念成魔”,才杀害了自己的亲人、爱人,入监后性格怪异,脾气暴躁,众叛亲离让她们失去了改造的信心。
而陈黎华的家庭也是处于家庭支柱长期缺失的非正常状态。她毫不避讳地说,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她知道,一个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女人来说多么重要。
在陈黎华的家中,有一台最原始的机械闹钟。从2007年一直到2009年初,每天凌晨4点多,家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它发出的刺耳铃声。她苦笑着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我买的几台闹钟里动静最大的了,我是怕叫不醒自己。”
陈黎华的丈夫曾是一位空军战斗机飞行员,常年转战各地在天上飞。因为职业特殊, 15年的婚姻生活里,夫妻两人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超过半年,陈黎华对此从未有过怨言。
2007年,本来就有糖尿病的婆婆得了尿毒症晚期,在找到合适肾源之前,只能长期呆在医院做血透。陈黎华的公公是国际货轮的船长,常年不在家。家里两个男人都指望不上,陈黎华一个人担起了家庭所有的重担。
每天凌晨4点30分,陈黎华必须准时起床,为婆婆准备饮食和药物,骑着摩托车医院、单位、家里三点一线地跑,而不到一岁的女儿就只能被她紧紧绑在胸前。
陈黎华告诉记者,每次下班回家等最后那一个红灯时,她都会抬起头,看向自己住的那栋楼。夜幕降临,家家窗口都亮起了灯光,陈黎华幻想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热闹场景,百感交集。因为她家的那盏灯,不用看也知道,永远都是黑的。
但对家庭的那份渴望,没有让陈黎华变得消沉,反而使她将这种渴望融入到了对犯人的改造工作中,“只有让家庭重新接纳这些重刑女犯,让她们重新回归家庭,承担起好女儿、好母亲和好妻子的家庭角色,才能避免她们继续犯错。”
感恩教育法、母爱教育法、宣泄教育法、转移教育法……陈黎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对女性重刑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了20多种教育改造方法,对症下药,因人施教。
小玲(化名)曾在卖淫时嫌嫖资太少,失手将嫖客推下楼摔死,之后的她又经历了妈妈上吊自杀、爸爸与她断绝父女关系的一系列打击。入狱后,小玲多次吞针和割腕自杀,每次都是刚被救回来不久,就又故技重施。
这样伤了救、救了伤总不是个办法,陈黎华决定从小玲的父亲入手,希望这个已经残缺的家庭可以重新接纳她,从根本上杜绝小玲的自残行为。
第一次上门拜访,陈黎华毫无悬念地被轰了出来,第二次去,还是被轰出来。第三次去,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泪流满面,跪在陈黎华面前说:“我是快入土的人了,丢不起这个脸,求你以后不要再来了!”
扶起痛哭流涕的老人,陈黎华仍不放弃,劝说老人能够用亲情挽救小玲,并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老伯,小玲是您的女儿,您的家就是她的家,这世上谁都可以放弃她,但是您不能!”
老人听闻低下了头,不再做声。一个多月后,老人来信了,说女儿什么时候改好,就什么时候原谅她,而且还会来看她。两年后,小玲因表现积极获得了减刑,老人也兑现诺言,到监狱探望,一对父女重归于好。
通过陈黎华的不懈努力,她用真情教育感化了100多名曾经顽固危险的罪犯,所帮教的130多名丧失生活信心、丧失改造信心、悲观绝望的罪犯无一自暴自弃;所办理的600多件减刑假释案件,无一差错、无一申诉、无一上访,并因此获得了“个别教育改造能手”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