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委依法治州领导小组把“六个专项组”的工作推动,作为落实依法治州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落实“六个五”,统筹推进依法治州工作。
一、用“五个坚持”,抓实依法执政,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决策的意识
在州委的统一部署下,全州各级党委(党组)坚持带头学法,坚持研究问题找法用法,坚持决策按法定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主要领导末位表态,不断提升党委依法执政能力水平。组织全州领导干部参加“六五普法”考试和“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等法治主题活动,县处级、乡科级干部接受法治培训2100余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意识进一步树牢。
二、用“五个注重”,抓实地方立法,凸显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以民族自治州为落脚点,积极运用国家和法律赋予民族自治州的职权,突出“五个注重”推动科学民主立法。
一是注重立法的前瞻性,主动上下对接,科学制定立法规划;
二是注重民主立法,开展立法调研、论证会、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三是注重立法宣传,召开条例颁布座谈会、专题发布会等增加宣传效果;
四是注重在执法检查中开展立法回头看,认真开展清理修订工作;
五是注重加强对单行条例实施办法制定的督促,提升立法效能。西双版纳州14部单行条例,基本形成了具有西双版纳州特色的自治州法规体系。2015年西双版纳州开展了森林资源保护条例、民族教育条例、禁毒条例、澜沧江流域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通过地方立法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运用法规规章规范社会事务管理。
三、用“五个深化”,抓实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通过“五个深化”不断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权力清单,2015年取消、下发、调整行政部门行政审批项目18项,行政审批网络平台在线提供257项行政服务。
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州县两级市场监管行政综合执法体系改革试点,推动解决多头执法、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三是深化落实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决策程序,2015年以来开展20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效防止“决策一出台、问题跟着来”、“项目未建设,已经闹起来”等问题发生。
四是深化政务公开,严格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州县两级财政预算和全州255个部门信息通过政府或部门网站等向社会公开。
五是深化行政机关执法质量考评,组织开展全州行政机关执法培训班,制定依法行政暨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办法,规范行政部门执法行为,进一步提升执法质量。
四、用“五个推进”,抓实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通过“五个推进”,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推进立案登记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审判机关委员会制度改革,试行主审法官负责制,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
二是推进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完善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记录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先行制定了《关于过问案件情况说明、声明的规定》。强化人权保障,落实司法救助制度,落实资金404余万元。
三是推进司法公开,扎实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信赖,提高司法公信力。
四是推进法律服务,制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挂钩乡镇、居委会制度,推行法律服务机构“星级管理模式”,大力开展“百万法律援助明白人”活动,建立律师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供法律服务制度。
五是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推动逐级走访,依法引导和规范群众合理合法表达诉求,“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扭转。近3年全州信访总量同比分别下降7.9%、16.4%、29.3%。
五、用“五个纳入”,抓实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氛围深入人心
通过法治文化“五个纳入”积极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将法治文化纳入重要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纳入媒体宣传大力传播法治知识,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强化法治教育,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强化法治宣传阵地和法治文化长廊建设,打造了6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积极利用报纸、广播、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办好“法治西双版纳”等报刊栏目,建立“平安法治”手机微信公众号,制作禁毒微电影《带血的iphone6》,法治文化建设做到报刊有文字、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网络有专题、手机有信息,“法治故事” 深入人心,依法治州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六、用“五个运用”,抓实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
重点围绕边疆民族特点,总结推行“五个运用”,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用民族干部宣讲法治精神、用民族语言传播法治文化、用民族文字诠释法治内涵、用民族节庆展示法治氛围、用民族文化体现法治要求,强化全民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深入开展“法律进佛寺”、“法治走边关”、民族节庆普法活动,使尊法守法成为边疆民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增强。2015年已经在农村开展27个专题共234场次法治宣传活动。(林源 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