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各级部门多举措推进法律宣传工作

2015-09-17 08:48  来源:恩施新闻网

咸丰麻柳池村,当地“咸生说法”不仅吸引当地村民观看,还吸引到此地的游客驻足。

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老街法治文化街道。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麻柳池村,当地“咸生说法”不仅吸引当地村民观看,还吸引到此地的游客驻足。

  宣恩县高罗镇板寮村老街法治文化街道。

  多年来,恩施州农村地区许多人“信访不信法”,上访成了许多人寻求诉求的渠道。最近几年,恩施州各级部门采用多种方式,让法律宣传更“接地气”,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法律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近5年来,恩施州累计共近400万人次接受各类法治宣传教育,约占总人口数的96%。

  恩施州推行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工作,以此为契机,将法律顾问工作与普法工作紧密结合,在乡村推行“四个一”法律顾问普法工作模式,即政府有一个法律顾问团、每个村(居)有一名法律顾问、每一个网格有一名法律宣讲员、每户有一名法律明白人。律师在接受群众法律咨询过程中收集了群众亟需掌握的法律知识,然后有针对性地培训网格法律宣讲员,网格法律宣讲员再面向每家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法律明白人则带动全家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这种“百姓‘点菜’、顾问‘下厨’、政府‘埋单’”层级渐进的村级普法模式,必将带动全社会法治思维的养成。

  “咸丰说法”引领村民知法信法

  “当遇到网络诈骗,怎么办?律师解答:要固定证据并及时报警,通过法律渠道维权……”这是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宣传展板上一个名为“咸生说法”栏目内的内容。

  “咸生说法”栏目是咸丰县律师刘咸生开办的一个法律宣讲栏目,以此引导村民知法、信法、懂法。

  刘咸生说,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维权,更多人是寻求政府解决,而政府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上访。开办“咸生说法”就是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一问题。

  当地村民王盛强说,许多邻里纠纷都是通过律师引入诉讼程序,通过法院裁决,最后解决问题,实现了公平和正义。

  退休老干部罗幸然说,我们民间艺术文化队通过“三棒鼓”表演形式,在多种公众场合作法治节目表演,讲述法治力量,村民也易于接受。

  据州司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恩施州目前已有各级专、兼职普法文艺演出队伍50余支,普法文艺演出队送戏进社区、进乡村,让群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巡回演出的方式,在各地上演歌曲、快板、湖北大鼓、三句半、小品等法制节目,将法治意识养成、法律法规宣讲融入节目当中,让老百姓在热闹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

  刘咸生介绍,当地曾有一件邻里土地纠纷,其土地在集镇上价值不菲。当地乡政府和县政府多次调查并确权。当事人一方不满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将此事写成文章在网络上传播,试图通过网络对政府形成压力。刘咸生等律师了解情况后,将此事通过法律引入诉讼程序,双方通过法院判决,最终心服口服。

  家住咸丰县城的刘庆2015年经历了打工却拿不到工资的遭遇。当他一筹莫展时,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找律师解决难题。刘咸生详细了解情况后,开车到刘庆务工的地方搜集证据,并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本月初,法院判决,刘庆官司获胜,对方应支付其工资10多万元。

  在咸丰县城育英路街道两旁,1000多米长的咸丰法治文化长廊及法治文化广场,既是该县法治文化的集中展示,也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了该县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讨回公道后,捐资20万元建法德教育学校

  鹤峰县邬阳乡有“一脚踏三县”之称,总人口约14850人。因地处边远,交通、信息不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前些年,这里一度成为该县刑事案件的高发区和民事纠纷的重灾区。2012年春,从邬阳大山走出去的陶全清女士回家处理一宗与自己有关的山林纠纷时,与邬阳司法所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此案要上山勘界、入户走访,她亲眼见证了司法所调解人员23天来忍饥挨饿,风里来、雪里去,一身湿、满身泥的艰难曲折,同时也看到了父老乡亲法律知识的匮乏及法律意识的淡薄。当迷雾揭开,终于还事实一个公道时,陶全清感激万分。

  随后,当司法所所长罗才胜在闲谈中提出想建一个法德教育培训学校时,深明大义的陶全清女士二话不说,主动表态捐资20万元,动工修建邬阳乡法德教育培训学校。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筹备后,培训学校的设施配备基本完善,邬阳乡法德教育培训学校终于建成。2015年7月28日,参加第一批开班培训的学员达120余人。

  邬阳乡依托全州“律师进村、便民服务”这个平台,全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通过构建“四级”法治宣传教育网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

  通过青少年法治教育 带动家庭社会学法守法

  2015年,恩施市组织开展以“看电影、明法理”为主题的“法制电影进校园”活动,已在该市各个学校放映200余场法治动漫、视频及电影。宣恩县邀请州强制隔离戒毒所(原劳教所)到辖区学校开展“健康成长——与法同行”现身说法活动8次。鹤峰县在全县10所中小学创建了法治教育基地,将法治教育与德育、日常教学相结合。目前,全州580所小学、139所初中、24所高中、12所中等职业学校均配备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

  5年来,恩施州司法行政部门共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1500余场次,为青少年学生发放法治宣传资料30余万份,展出法治图片2000余幅,组织师生观看法治电影400余场次,受教育学生达100多万人次。

  全州各学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和学校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学生带家长、家庭带社会”的全社会学法守法氛围逐步形成。同时,积极开展“开学法治课”“安全、法律知识进校园”“暑期青少年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大手牵小手,学法路上一起走”“宪法日遵纪守法签名”等大型送法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法律征文比赛,主办黑板报、手抄报和宣传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

  多种形式让法律宣传“接地气”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州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30年的普法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普法不仅是法律知识的传播,更是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培养。恩施州乡村级法律顾问在接受群众日常咨询过程中了解了群众权利诉求重点,进而在“法律宣讲员”、“法律明白人”培训过程中将相关法律知识反馈给基层群众,能够为群众依法维权指明方向。

  近年来,法治恩施建设专家顾问团、涉法涉诉重大信访案件律师顾问团的设立、地方立法有序推进等方面突显了恩施州法治建设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组建律师顾问团93个,677家机关单位、90个乡镇(街办)、602家企业、2460个村(居)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

  普法实践证明,法治宣传教育仅仅靠说教、灌输来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不够的,还要让人们从法治活动体验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法治宣传教育不仅是让人们知道法律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要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

  “接地气”的法治宣传才能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也才能让恩施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曾维明 张爱铭)

责任编辑:王燕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