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要成真,平安须先行。近日,记者走进福建省厦门市基层,捕捉平安厦门创建的精彩亮点。
海沧区:
筑造四大工程,建设平安先行区
近年来,海沧紧紧围绕建设最具群众安全感城区为目标,以共同缔造理念为指导,以“三化一龙头”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构筑“四大工程”,做到“责任共担、治安共防、矛盾共调、社区共治”,综治平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但成为全国第九个、海西第一个“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还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构筑龙头工程。责任重于泰山,海沧区委、区政府常务会每年均听取2-3次综治维稳工作汇报,推进重点项目和重要事项落实;坚持定期立责任状和领导述职制度,每年坚持层层签订综治责任书,奖惩分明。
构筑民安工程。多年来,海沧区、街财政共投入1.2亿多元,安装监控探头6300余个,城乡电子监控高密度覆盖,仅2014年就破获各类案件178起,抓获嫌疑人40人;全区800多名协警队员、200多辆巡逻摩托车、19辆警务电瓶巡逻车、10辆流动警务车,配合公安民警开展动中备勤、武装巡逻、设卡盘查,大大挤压了犯罪空间。
构筑人和工程。海沧区积极探索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诉讼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2015年上半年全区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45件,成功调解1339件、成功率92.66%,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
构筑强基工程。海沧坚持以“小网格”服务“大民生”,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新体系。2014年,海沧区“社区网格化治理服务”模式被列为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社区“微治理”项目获评2013年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2015年初,海沧区整合各部门服务管理职能和各街道、驻区部队资源,率先在全市成立区级社会治理联动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共办理事项1267件,参与处置突发事件21起,处置110警情243起,群众满意率高达95%。此外,海沧区还将平安建设积极融入共同缔造工作,在我爱我楼、绿化美化、认领认管等自治行动中,“你我”很快就转变成“我们”,激活了社区自治活力。
思明区:
创新立体防控,构建安防大格局
作为厦门平安建设工作的试点,思明区以以创建平安思明为抓手,以提升群众满意感为目标,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无缝对接,撑起了全区综治平安建设立体网络。
见惯了和谐小区、文明小区,一块“不安全小区”牌匾的出现,给思明辖区内的物业管理者打了“强心剂”。原来,2014年以来,思明区先后对辖区内39个发案高、治安差的小区落实警示制度,通过“不安全小区”的挂牌,形成倒逼机制,促使被警示的小区物业及相关负责人主动与所属辖区警务队联系,共同净化社区治安环境。在民警的指导帮助下,这些小区通过建设指纹门禁系统、完善规范访客登记制度、建立租房档案规范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安全标准。其中,5家整改后被摘牌的小区至今保持零发案。
为加强人员密集的重点部位治安管控,思明区各级政法部门还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推行群众治安巡防与“一键式”报警服务系统相结合的群防群治工作新机制,着力抓好商圈、店面、物业、校园等重点区域的立体化安防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共整合了3.7万名治保队伍、治安志愿者队伍、保安联防队伍以及“红袖标”队伍,在明发商圈、火车站商圈、公园小学、湖滨南路沿线等351个重点部位,配套安装912台“一键式”报警服务系统,详细制定部署群防报警联动制度。
为创建辖区良好治安环境,思明公安分局把打击和防控工作的重心与准心调整对焦到暴力犯罪、街面侵财犯罪、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和盗窃犯罪四大直接涉及民生的高发警情和经济领域涉众型犯罪的打击上来。三年来,全局共破获189起侵财系列案件、36起涉枪案件,实现命案破案率100%、八类案件破案率73.74%,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虚假信息诈骗警情下降的分局,有效服务和保障了民生。
湖里区:
落实领导责任,下好综治“一盘棋”
落实领导责任制是落实综平安建设的首要环节。每年年初,湖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区委政法工作会议,与辖区5个街道的书记、主任签订党政领导综治责任书,向各综治成员单位下达责任书。各街道和成员单位也分别与社区及下属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构筑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形成全区综治维稳工作“一盘棋”的格局。
利用“微电影”等创新手段进行宣传,是湖里区优化落实综治责任环境的渠道之一。
通过抢占网络宣传新阵地,湖里区创建了“湖检人”微博、“湖里反诈骗公益平台”微信和“青少年维权网站”,由湖里公安分局干警自编自导自演的反诈骗专题节目《请您多看看》,在各街道、社区、工程巡回演出,广受群众欢迎。2015年上半年,湖里区平安知晓率同比上升9.36%。
随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战略方针的贯彻落实,“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精神也逐渐融入综治平安建设工作中。其中,马垅社区与居民群众共商整治治安突出问题的对策,把“城中村”封闭式管理、出租房屋指纹门禁系统建设两项平安工程列入“美丽马垅”10大民生项目,改变了治安乱象;金尚社区及时总结推广了居民创造的“一根钉、一桶油、一盏灯”小区治安防范好办法,辖内盗抢案件显著减少;和通社区开展“零发案”小区防控竞赛活动,对“零发案”的小区发放流动红旗,极大激发了物业公司和小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辖区6个居民小区实现“零发案”。
设立“社区警民网格服务队”、“检察官社区网格服务队”、建立健全社会化反恐应急机制……如今,湖里区综治平安建设工作结出了硕果:2004年以来,已连续11年被评为全市综治工作优秀区。
集美区:
创新网格平台,服务管理更贴心
不久前,集美区灌口镇以黄庄社区为试点,在全镇小区和出租房推广“智能门禁通”系统。这套由集美区政府与集美公安分局共同开发的系统,不仅可实现门禁卡与住户身份绑定,即时准确地采集出租屋人员进出信息和实时影像,还可整合对接已经搭建的集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与计生、民政等各部门数据共享,可谓既“便民”,又让管理更高效。
不仅如此,近年来集美区逐步构建了网格责任化、平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了对全区所辖61个村(居)、723名网管员的网格划分工作,共分为368个网格,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制度。
通过着力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服务资源,集美区在区级网格化信息平台和数字城市管理平台发展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打造“集美区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并依托原集美公安分局指挥情报室队伍,整合了110联动、数字城管、网格化指挥中心等平台资源,建设了区级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指挥中心,提升了为民服务保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水平。
为避免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投入,集美区综治部门根据专项业务和分级管理原则,以区指挥中心为核心,设置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应急指挥中心、行政执法分级指挥中心和各镇(街)指挥中心,调动和协助其他指挥中心的运作,实现有序运转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同时利用各种新型信息手段,实现全民参与的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
同安区:
联心联手联动,服务保障新发展
近年来,同安区紧紧围绕“三化一龙头”总体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托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新路子,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同安区委区政府和综治部门把打造工业集中区作为深化平安同安创建的抓手,与经济建设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上下一心保平安”的大格局。同安工业集中区流动人口多,社会治安隐患多,矛盾纠纷多。面对这种形势,工业集中区于2009年成立了同安工业集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公安机关加大了驻勤力度和对外来人口的服务管理,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平台,协调法律服务站、工会工作站、劳动监察大队建立联动联调工作机制,实现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及时、高效地解决园区内劳动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015年7月30日,厦门友泰针织实业有限公司和厦门飞隆纺织品有限公司由于厂房搬迁相关事宜产生矛盾纠纷,双方僵持不下,寻求调委会帮助。调委会相关人员介入调查,经过调解员耐心的解释和详细地分析,双方最后达成一致,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并进行了司法确认,案件圆满解决。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截至目前,调委会共调解纠纷574起,调解成功率99%,受到园区企业、员工的好评。调委会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省级“十佳人民调解委员会”。
翔安区:
创新多元调处,构建和谐“好厝边”
翔安区各镇街通过多元化调处纠纷的做法,建起了基层维稳工作的一道防线。此次推进会上,马巷镇介绍了近年来的调处经验。
马巷镇坚持以综治办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为中心,分别成立了警民、镇(综治办)庭(法庭)、所(司法所,派出所)联调委员会。执法中队、计生办、工商所、国土所、卫生所、火炬工业园等8个单位成立了调解室,筹备成立了商会、个协两个民间调解室,35个社区分别成立了调解组,辖区的锦绣翔安、万科等小区物业也正筹备组建调委会,实现了纠纷解决体系在辖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全覆盖。
2015年5月,《马巷镇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审议让纠纷能够有效化解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矛盾纠纷后一旦被受理,受理部门首先依据其主要性质进行类别划分,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所有调解案例均建立台账,备案查询。
为了从源头预防矛盾的产生,近三年来,马巷镇紧紧抓住各种时机场合,在村居、企业、商户中广泛宣传,先后以文宣活动形式开展文化进村、法制进村67场次,共印制、张贴法制宣传单10万余份。2015年7月下旬,村居换届选举开始后,镇政府工作人员会同民警在各村居选举现场开展法制宣传,提前做好个别村居中宗派隐患的排查,与之相关的矛盾纠纷大幅减少,呈现出一股清新和谐的新风尚。
2015年3月起,马巷镇党委倡议创建马巷“和谐好厝边”活动,派出工作组进驻友民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组进村入户,与每户村民见面交心,10名离退休干部主动成立了“温馨夕阳”友民谈心室。仅仅一个月时间,工作组就妥善化解村民积怨6起,劝导邻里纠纷22起。试点的成功,为马巷镇乃至翔安区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供了良好的范本。(田圆 邓婕 马勋先 柯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