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陕西榆林中院不断推进信息化进程

2015-08-10 15:26:21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陕西政法网 

  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始终坚持“科技强院”工作方针,以审判执行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将其作为强化便民服务、提升审判质效、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方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映。

  “科技法庭和信息法官”大显神通

  走进市中院立案信访大厅,记者看到“公众查询服务平台”被摆在极为醒目的位置。“工作人员”热心地告诉当事人,立案之后只要登陆“陕西法院诉讼服务网”就能查询案件信息、观看庭审直播,并耐心地通过电子触屏讲解查询的具体步骤。其实这些“工作人员”是该院公开招募的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专门组成“大学生法律志愿者服务队”。该院立案庭庭长高永颖介绍说:“我们想充分利用高校法律志愿服务资源,让那些有法治理想和情怀的年轻人,用他们的热情使群众在立案之初感受到司法为民的人文关怀。”立案信访窗口是法院与群众接触的第一线,关系着当事人对法院的第一印象。该院全面推进了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咨询、调解、立案、接访、保全等集成式服务,强力推行网上立案、电话预约立案,优化办事流程。

  如今,市县两级法院已建成了互联互通、安全快捷的信息高速通道,配齐了硬件装备,优化了软件设计,拥有了“科技法庭和信息法官”。全面实现了信息网络全覆盖,杜绝了“孤岛法庭”和“断线法官”。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30个科技法庭,可对庭审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现场记录,通过电子笔录、音频、视频、电子证物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借助陕西法院诉讼服务网,实现了对庭审的现场视频直播。

  网上办公提升审判质效

  市中院一线法官李文龙在信息化建设推进之初并不能完全适应,便捷的网络带给他的不是效率而是压力,他曾抱怨说:“案卷扫描不过是做重复工作而已。”通过领导带头、制度倒逼,现在的李文龙已经完全适应网上办公办案。他如此说道:“将案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实现对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实时化的监督,这样更能满足审执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该院民三庭庭长张莉要求全庭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手机上安装一款软件,并及时上传自己的工作安排。通过这款软件,彼此之间可以即时了解工作动态和进程,也有利于庭长及时合理地调配审判资源。

  案件评查是审判管理的基本职能。传统的评查方式必须集中抽调评查员,再派到各县区法院调取纸质卷宗进行评查,费时、费力、费钱。从2014年开始,该院建立了评查员库,运用信息化评查手段实行网上案件评查,由审管办按照案件类型和评查目的,在网上随机抽取评查案件的电子卷宗,分派给评查员库中的任一评查员,由评查员依据标准,逐点进行网上评查,结论在网上自动生成,经审管办专人对评查结论进行分析研判后,将评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编发评查通报,实现了“随结随查”的常态化评查机制。

  微博微信助力司法公开

  2015年4月,市中院与市委文明办协同召开了题为“构建诚信惩戒失信”新闻发布会,该院官方微博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会后,该院在官方微博、微信上曝光了147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引来众多网友点赞、转发。信息公布第二天,执行局的电话络绎不绝,其中几名被执行人主动要求履行或部分履行义务,更有热心群众提供失信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该院借助新媒体公开手段,利用强大的舆论压力挤压失信被执行人的生存空间,这无疑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也逐步推动了执行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市中院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积极拓展宣传阵地,搭建自有媒体,畅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该院借助陕西法院诉讼服务网在案件的立案、庭审、宣判等诉讼过程中及时、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相关信息;借助中国裁判文书网,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将审判工作置于阳光之下,倒逼法官提高文书质量,加强裁判说理。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陕西成立首个派驻法院警务室
·陕西政法委:精心谋划制定“七五”普法规划
·陕西渭南构造平安格局 法治建设成效显著
·陕西安康中院向社会公开“八项承诺”
·陕西延安司法局强化执法监督 规范执法行为
·陕西咸阳中院严格审查减刑假释案件

·陕西咸阳中院严格审查减刑假释案件
·陕西稳步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陕西西安检察院制定"七条禁令"严防说情探案
·陕西法学会开展员工培训活动
·陕西渭南中院安排部署涉军维权工作
·陕西西安司法局深入推进司法行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