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全福建省首家人民陪审员调解室,成立陪审员社区矫正帮扶中心,推行陪审员参与执行机制……近年来,宁德市屏南区法院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职能作用,通过深挖助力调解点、延伸协助执行线、拓展参与矫正面,“点线面”结合搭建陪审员工作新平台,陪审员功能充满着爆发力和张力。
2014年以来,该院人民陪审员主持调解案件413件,协助执行案件334件,参与矫正31人次。
深挖点:助力调解化纷争
小叶是一起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由于与肇事者老黄就赔偿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就起诉到法院。法院受理该案后,指定人民陪审员江巧文进行庭前调解。经过江巧文耐心的调解,当事人双方对于赔偿问题无异议,主要问题在于该案中保险公司因地区差异,对原告的部分赔偿请求,如误工费、护理费计算标准,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产生的分歧。原来该案存在北京与福建两地金额计算标准不同的问题。
“北京的计算标准与福建的计算标准不同,被告已经垫付了20余万元,压力非常大。对于原告而言,更是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实在不希望他们再为钱伤脑筋。您能不能和公司商量一下,对计算标准重新界定?”江巧文诚恳地望着该案委托代理人小郭。经过江巧文的细心沟通,当事人双方同意将北京的计算标准改成福建的标准,案件得以调解成功。
2009年,该院结合省高院提出的“全程、全面、全员”调解工作机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调解这一举措,并于同年10月设立全省首家人民陪审员调解室,年均调结案件300余起。人民陪审员游走于情理之间,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不仅得到法官们的认同,也受到群众的一致赞赏。
延伸线:协助执行解难题
2013年初,屏南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引入人民陪审员参与,不断延伸陪审员职能,由单一的陪审延伸至协助执行,由点向线展开。
“我真没钱,之前交的2万元都是东拼西凑来的。”“难道我们孤儿寡母就容易么?”……老叶和魏大姐只言片语地对话着,气氛很是凝重。
2012年,老叶的儿子在帮助朋友“教训”别人时,失手把人打死了。而此时他还未满18周岁,刑事附带民事责任便只能由老叶承担。
“大家都不容易,魏大姐遇到这样的事,心已经伤透了,两个孩子又都小,为了打官司,早就负债累累了。不管怎么说,您总得想想办法。”人民陪审员黄瑜妃诚恳地望着老叶,现场气氛几度陷入尴尬的沉默。
黄瑜妃多次与老叶进行沟通,并主动帮他设立还款计划,让老叶和魏大姐都能尽量减轻生活上的压力。热心的黄瑜妃最终感动了双方,老叶表示将尽力去筹钱解决问题。
自从屏南法院推行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机制以来,通过采用陪审员讲“情理”和法官讲“法理”相结合的执行模式,并适时适度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提高了案件执结率,当事人或者案外异议人对法院的执行工作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执行信访也明显减少。2014年以来,执行和解达95件,占结案数的43.3%,及时平息群体性事件5起,有效地维护了当地和谐稳定。
拓展面:参与矫正燃明灯
2010年7月,宁德市首家社区矫正帮扶中心在屏南县佳洋社区挂牌成立,屏南法院人民陪审员的功能面得到进一步拓展。该中心主要负责对社区辖区内被法院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的罪犯进行矫正帮扶,同时兼顾开展对刑释人员的帮教工作。
日前,该社区的一名矫正对象小张的家属正在向人民陪审员反映矫正情况。据其介绍,小张在社区帮忙介绍的一家酒店当帮厨,一个月挣2000多元,除了生活费,其他的钱都给父母。他每个月都打电话给法官汇报情况,社区人民陪审员也经常到家了解情况,现在懂事多了。据了解,该起案件在审理到开庭整个过程中,人民陪审员都积极参与其中。
“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实行,社区矫正收归司法机关负责,但是我们很快就与司法机关进行了无缝链接。”宁德市人大代表、佳洋社区书记、人民陪审员陆盛彪介绍说,目前他们主要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辅导、技能培训、临时救助等各类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生活、法律、心理上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矫正对象重返社会提供一个全面而温馨的帮扶环境。
像这样由人民陪审员“点线面”结合立体陪审的案例不胜枚举。屏南法院在审判工作中,科学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专长,不断拓展其工作范围,由单纯的参审逐渐延伸到案件全程调解、协助案件执行、参与社区矫正等领域,由“点”及“线”到“面”,刚柔并济、合力解纷,有效促进案结事了人和,开创了人民陪审的新模式。(范陈春 郑少华 韩敏 陈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