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冲沁村因大批青壮年吸贩毒而“出名”。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批急于脱贫的村民走上毒品交易的犯罪道路。那么些年,该村先后有40多人因从事毒品犯罪活动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2001年,该村被省禁毒委列为“禁毒重点整治单位”。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冲沁村已彻底根除“毒瘤”。如今,该村不足300米的街道两侧,作坊式的大小金银饰店鳞次栉比,昔日的“毒品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黄金村”。不过,在村道旁的宣传栏上,依然贴着北高边防派出所制作的禁毒宣传海报,“虽然已经把‘毒瘤’剔除了,但我们仍不能放松,防‘毒’工作是个持久战。”北高边防派出所民警说。
禁毒,从娃娃抓起
“以后千万不能随便吃陌生人给的糖果了。”日前,莆田市首家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在北高镇冲沁小学揭牌,北高边防派出所民警许阳明现场为学生们讲解毒品仿真样品以及毒品的危害性后,该校五年级学生小陈跟同学激烈地讨论着。
每年的国际禁毒日,北高边防派出所都会联合莆田市公安局荔城分局禁毒大队,组织民警深入冲沁小学开展“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宣传活动。揭牌当天,边防所官兵结合实物样品及身边典型案例资料,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什么是新型毒品、新型毒品的种类、吸食毒品对身心健康的损害以及如何防范新型毒品犯罪等知识,现场回答学生疑问,并发放了禁毒宣传画册及中小学生禁毒知识书刊,以提高学生们“识毒、防毒、拒毒、禁毒”意识。
“由于冲沁村过去被人们扣上‘毒品村’的帽子,孩子们对毒品危害的话题,既好奇又关注。民警经常来学校开展主题禁毒宣传,我觉得很有必要,尤其是现场以样品展示讲解、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教育学生,是很生动的课堂教育,让珍爱生命从小学生抓起,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冲沁小学的林老师说。
禁毒,联手身边人
有家才有幸福。2008年初,北高边防派出所发动该村的留守妇女成立了妇女禁毒队,开展禁毒宣传。几年来,经过妇女禁毒队的不懈努力,为这个曾“毒”名远扬的村庄,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毒屏障。
妇女禁毒队刚成立时有8名队员,其中6名是毒品犯罪服刑人员家属。队员小黄,她的丈夫因犯走私毒品罪,于2004年6月被法院判刑15年,那时才24岁的她独自撑起濒临破碎的家。妇女禁毒队刚成立,她就报了名。
“自己的家庭被毒品毁了,我要让其他人引以为戒,毒品的危害实在太大了!”小黄说。
70岁的张阿婆是年龄最大的队员,2000年7月,她的丈夫因贩卖毒品罪被法院判了无期徒刑,她一下病倒了。为了维持生计,她带病外出打零工。2008年,妇女禁毒队成立时就邀请她加入。
“我本来觉得很丢人,后来一想,不能让毒品再破坏别的家庭了。”张阿婆说。如今,让她欣慰的是,由于丈夫表现积极,已从无期改为有期,夫妻团聚有望了。
“这几名服刑人员家属克服了心理障碍,作为禁毒队员现身说法,只要她们出现,大家马上就想到毒品的危害。”北高边防所教导员唐志伟说。为了防止戒毒者复吸,杜绝新增吸贩毒人员,禁毒队还通过举办禁毒知识竞赛、评选禁毒模范户等活动,让村民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
现在,妇女禁毒队又有了新目标,她们正在开展“无毒家庭”创建活动,严防毒品在冲沁村“死灰复燃”;也在实施“巾帼扶贫”行动,把那些因毒品遭殃的家庭帮扶好,让这些家庭也过上好日子。
禁毒,必须让村民致富
贩毒者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没有致富的门路,村民们靠“打金”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养家糊口不易。要想彻底除掉毒害,必先摘掉穷帽。
近年来,北高边防派出所与冲沁村积极开展警地爱民固边模范村建设,联合村干部主打“金”字品牌,引导村民由以往走村串巷收购金银,迈向开金店加盟销售之路。目前,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在从事珠宝相关行业。2014年,该村单单黄金年交易额就达5亿多元。村民们的收入成倍增长,冲沁村的金银珠宝产业一天天壮大,成了闻名遐迩的“黄金村”。
尽管冲沁村的日子越过越好,但禁毒这根弦一刻也没有放松。为了避免村民发家致富后沾染上吸毒等坏习气,冲沁村对禁毒宣传依然常抓不懈。
北高边防派出所官兵们每到逢年过节、法制日、禁毒日等特定日子,都会进家门、入学校、上渔排,开展禁毒宣传和教育,让毒品成为冲沁村村民永远不去触碰的东西。 (林振华 孙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