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地方动态

广西北海中院多举措推进司法公开

2015-07-06 10:26:0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2014年8月15日,首期北海法院微视新闻节目录制现场

  “微视新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张司法宣传名片。节目由该院自行策划、拍摄、剪辑和制作,实现了从“无声新闻”向“有声新闻”的跨越,成为该院推进司法公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节目开播以来,微博单期阅读量突破5万人次,总阅读量达29.5万人次,荣获了“2014年全国法院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成为广西法院系统唯一一个获此类奖项的新闻宣传作品。

  开播: 筹划已久的“心血来潮”

  “司法为民不遗余力,司法公开永不止步,这里是北海法院微视新闻。”

  2014年8月15日,一张办公桌,一台摄像机,一面自制“LOGO”背景板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简陋演播室里,伴随着主播沈晓璐铿锵有力的开场词,北海中院全新自制的“微视新闻”节目正式开拍。

  “听到要我当第一期主播的时候,真是又高兴又紧张。高兴是因为自己从小就喜欢主播这个职业,紧张是因为第一次这么正儿八经地坐在镜头前播新闻,担心做不好。”沈晓璐道出了第一次上镜的感受。

  多年来,一直走在司法公开前沿的北海中院再次扬帆起航,催生一个酝酿已久的在司法系统叫得响的“作品”。

  5年前,北海中院开通了官方互联网站,开始正式“触网”,新闻宣传搭上了新媒体列车。3年前,该院在广西法院系统率先开通官方微博@北海市中级法院,走进新媒体2.0时代。首次直播庭审案件,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司法拍卖信息等,多项创新走在了广西法院系统前列。该院官方微博进入“广西司法官微影响力”排行榜前十名。

  “新媒体也需要不断改变传播形式,提高传播效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想到了创新。”北海中院新闻中心主任张均佑说。

  如何突破文字、图片式的传统宣传方式,适应新时期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北海中院开始谋划推出有声新闻,开创该院新闻宣传3.0时代,探索用声音、视频等更为直观的方式传播司法工作,推进司法公开,以接地气、零距离的方式直面广大受众。

  万事开头难,“微视新闻”开拍伊始,条件十分有限。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设计台标、布置演播室、购买摄影器材等,都得一步步摸索。没有会拍摄和剪辑的人员,就邀请专家进行培训指导。

  “刚开始,摄像机的推、拉、摇、移等基本拍摄方法都不明白,更别说视频剪辑和三维制作了。”新闻中心李雪芝坦言。

  内容为王,形式要新。要将“微视新闻”的效果展示得更完美,节目策划和剪辑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为了编制一期节目,摄制组成员会争得面红耳赤,经常要尝试多套方案,直到满意为止。首期微视节目经过了将近半个月的反复制作,才最终完成。

  “早在几年前就有做微视新闻这个想法了,但是由于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一直没能真正实现。现在能够播出,真的是实现了一次蓄谋已久的‘心血来潮’,率先在广西法院系统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新闻资讯平台。”张均佑说。

  现场: 揭开法院神秘的“面纱”

  走街串巷、送达文书、调解纠纷、开庭审案、执行回访,这是一名基层法官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工作。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直接看到法官们在法庭内外的这些活动。

  栏目摄制组决定主动揭开法院神秘的“面纱”。他们深入一线,进法庭、走现场、看实地,拍摄第一手资料,真实呈现法官们的办案活动,通过影像树立法官形象,彰显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微视新闻”的第三期,报道了扎根基层26载的合浦县人民法庭法官黄振才一天的工作。黄振才曾获得“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拍摄当天,摄制组扛着摄像机,跟随黄振才一起实地勘察涉案地界,到现场调解纠纷、送达判决书,向当事人释法。大家顶着烈日忙碌了一整天。

  当天上午10时,黄振才和书记员驱车前往30多公里外的西场镇实地勘察一起案件涉及的土地界址。黄振才主持双方当事人认真勘察,仔细实地丈量,双方现场确认了争议标的范围。

  “这样经过法官调查的情况,我们都相信,大家都是现场确认,不能反悔!”其中一位当事人竖起大拇指说。

  接着,黄振才抓住时机,现场组织当事人做调解工作,为案件进一步处理打好基础。

  “基层的案件比较烦琐,村镇的范围也很广,我们经常要下乡去,像今天这样一整天都在外面跑的情况,我都已经习惯了。有时候工作中也会遇到情绪激动的村民,但耐下心来说理说法,总是能够解决的。”黄振才对记者说。

  经过节目组编辑制作,基层法官任劳任怨的形象呈现在了公众眼前。

  “原来乡村法官的工作真的不容易,他们的工作值得尊重。”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感叹不已。短短数分钟视频,展现的只是法官工作中的一个小片段,收获的却是公众的众多积极评价。

  微视节目第十期为《寻找最“亮”的女法官》,节目组将目光聚焦在“全国法院办案标兵”陈培荣、“全区法院优秀法官”廖慧翔、“全区法院办案标兵”唐华泽等女法官身上,通过拍摄一期人物专题,展示这些女法官的别样风采。

  然而,在拍摄之初,节目组却陷入了困境。几位女法官都不愿上镜,一位女法官说:“第一次看到镜头我连话都说不直了,你们去拍别的法官吧!”

  但节目组人员不轻言放弃,一边鼓励她们发挥榜样作用,一边教他们如何面对镜头。一番劝说后,女法官们终于表示愿意尝试。通过反复拍摄,女法官们渐渐进入情境,到了拍摄后期,有的法官甚至已经忘记了镜头的存在,畅谈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拍摄工作完美收官。

  “法院的案件比较多,我们每个法官每天几乎都要开庭,像现在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对我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经常要加班加点,有时候我回到家天都黑了。但是这些案件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所以要很用心地对待每一个案件。”2014年个人结案408件的唐华泽说。

  该期节目播出后,不少群众对一线法官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这些巾帼法官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一位网友观后留言:“为北海法院这道闪亮柔情的风景线点个赞!”

  节目的完美制作,使终日埋头办案的女法官们受到了另一种触动。“坐在审判庭开庭审案和面对镜头接受采访是不一样的,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到,这也是另一种提高。”廖慧翔在看完节目后如是说。

  直击: 法庭上的真人真事

  “讲述庭审故事,传播法律知识,欢迎来到北海法院第一审判庭。”在报道法院工作新闻的基础上,北海中院微视节目今年又开辟了新的子栏目《第一审判庭》。

  《第一审判庭》将录制重点放到法庭上,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案件经过,直面庭审,再现案件中的真人真事,让公众从一件件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警示人生。

  2015年4月27日,首期节目播出《“取”款后的悔恨》,讲述了两名女子在ATM机上取款时发现他人遗忘在机内的银行卡,并取走他人钱款而触犯法律的故事。

  2013年7月19日上午,杨某、张某一同到白沙镇某农村信用社自动取款机取款,杨某想把自己的银行卡插入卡槽,却发现怎么也插不进去。此时,张某发现ATM机卡槽里遗留着一张别人忘记取走的银行卡,当时屏幕显示可以查询、取款等操作界面,张某发现卡内有余额,随后其跑到门外望风。杨某则迅速分10次取出现金18200元,之后两人匆匆逃离现场并在回家路上分赃。

  开庭当天,两人当庭痛哭,悔恨不已。杨某说:“由于我没有什么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那是犯法,以为跟捡来的一样。”

  庭审结束后,摄制组采访了两名被告人。杨某在镜头前痛诉了自己的无知和悔恨,“很后悔,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而张某也说:“当时我们只是一时起了贪念,现在知道错了。”

  该案经一、二审法院审理,最终以信用卡诈骗罪分别判处杨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张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很多老百姓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都以为是‘捡来的便宜’,而不知是犯罪行为,由于侥幸心理和一时贪念才犯下错误。”承办法官彭湘说道。

  该期节目通过微博和微信同时播出,反响强烈,很多网友关注和转发。单条微博阅读量达2万人次,微博转发45次,微信转载24次。

  不少网民也表示曾遇到过类似情形,认为法院直接将案件再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普法,效果非常好。

  有的网友就称:“人不能贪!偷鸡不成蚀把米。”“贪心的后果啊,不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打歪主意吧。”

  “微视新闻”节目是北海中院推进司法公开的一个新举措,每期时长4至10分钟,至今已制作播出12期。内容不断更新丰富,使节目能够“接地气”,以“有声音有影像”的方式,对法院重大活动、庭审直击、法律知识普及等内容进行录制播出,力求全面反映北海法院亮点工作和审判动态。

  “开播微视新闻是我们宣传工作的一个创新,是法院加大司法公开力度的新尝试,是推进司法公开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今微视面对的是最新潮的人群,受众更广、更年轻化,采用微视新闻进行法治宣传更‘接地气’。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生动的视频节目让法治宣传更具体化,实现执法者普法的意义。”北海中院院长张培健说。(费文彬 何晓华)

[责任编辑:张晓君]
相关报道

·江苏南京中院:"四大信息化平台"助司法公开
·河北法院:深化司法公开 促进司法公正
·河北政法委启动司法公开月活动
·湖北高院构建新媒体”矩阵”促司法公开
·河北衡水中院创建司法公开户外新平台
·吉林长春:采取五项措施 推进司法公开

·吉林长春:采取五项措施 推进司法公开
·河北邢台法院系统创新司法公开渠道
·陕西渭南中院推进司法公开 走进富平监狱
·新疆法院运用新闻发布制度 打造司法公开
·上海一中院推出《司法公开一百则》
·海南法院开通网上立案申诉信访促进司法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