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庆祝建党94周年活动向纵深发展,随着那首催人泪下的《绣红旗》在耳畔不断回响,我便想起了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那座红岩——歌乐山。如今,或许有很多后来人根本不知道在重庆有一座歌乐山,或许不少过来人对发生在“渣滓洞”里的那段悲壮而残酷的历史已经淡忘。
我不止一次满怀激情捧读《红岩》,从小说里得知在重庆的地盘上有一座歌乐山;得知在那座山上发生过的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得知在“渣滓洞”的囚室里有一位先烈叫江姐。我早就期待能有机会走进歌乐山,去仰望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那片土地,去接受一次共产主义信仰的荡涤!
17年前,房山区政协考察团赴四川、重庆参观学习,我和委员们有幸踏上了那座被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大山,目睹了江姐的殉难地,接受了活生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洗礼,终于实现了早年的夙愿。
1998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们一行20余人满怀崇敬之情与思索来到歌乐山。那天,云层厚重,天气阴沉,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只见一座大型烈士群雕耸立于松柏之中。在烈士的雕像前,我们静静地伫立,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60多年前,高墙电网之下的“渣滓洞”和“白公馆”,充满了恐怖和血腥,整个歌乐山都成了一座阴森森的人间地狱。铁窗黑牢里,关押着江竹筠等“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镣铐、皮鞭、烙铁、电刑、辣椒水、老虎凳等灭绝人性的严刑拷打和非人折磨。牢房里的难友们吃的是沙子多、糠壳多、稗子多的“三多”饭,睡的是“一脚半宽”的床。
在“渣滓洞”里,耳闻导游员声情并茂的解说,目睹那一个个囚室和一件件刑具,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敌人的血腥与残酷,也感受到了先烈们的忠贞与壮烈。
我们带着一脸肃穆,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一间间阴暗的囚室。这里陈列着革命先烈的遗像以及他们陈旧的遗物。
在囚禁江姐的牢房里,我看到了一封以筷子磨成竹签蘸着棉絮当笔,留给谭竹安的遗书:“……倘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之踏着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字里行间,蕴含着一个年仅29岁的年轻母亲的高尚情操。在走向刑场的前一刻,她将柔肠百结的母爱,化作了对共和国的祝愿。
在一间囚室里,一面特制的五星红旗映入我们的眼帘,红旗的布面已很陈旧,是用一位难友的被面制成的。面对阴森森的囚室,望着这面特殊的国旗,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仿佛看到江姐和她的难友们,在满怀深情地绣着国旗,那一针针、一线线,融入了她们对党的事业的热爱,表达了她们对新中国的热切向往与祝福!他们盼啊等啊,只盼全中国插遍五星红旗,可没有等到这一天,便倒在了敌人那罪恶的枪口之下。
在烈士陵园陈列大厅,一个实物柜里陈列着数十颗用牙刷柄刻成的“红心”,有的上面刻着“革命到底”,有的刻着“跟党走”,有的刻着“共产党万岁”……这些“红心”的制作者是一位年仅21岁的共产党员。在“渣滓洞”监狱里的难友,几乎都得到过他刻制的这样的纪念品。“红心”,象征着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革命者临危不惧的一颗赤诚之心。
在“白公馆”,我们看到有一尊“小萝卜头”铜像,他的脖颈上围着一条又一条红领巾,手里握着一把崭新的铅笔,显然,这是前来瞻仰的人们向其表达的崇高敬意。这位共和国最小的烈士,面对刽子手的酷刑,面无惧色,义正言辞:“我没有罪,我要出去!” 灭绝人性的刽子手连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都不放过,惨死在了反动派那血淋淋的屠刀之下。
当我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时候,当我们沉浸在祥和幸福的日子里,不能忘了歌乐山! 因为许多共产党人曾用鲜血和生命在那里书写过红色的记忆;因为先烈们在那座山上留下了前仆后继的足迹;因为在那红岩上蕴含着能鼓舞后来人发愤前行的力量和勇气。国人不会忘记江姐,不会忘记为了迎来共和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共产党人!
歌乐山,是一座英雄山,一座厚重的山,一座不朽的山,当《绣红旗》的歌声再次响起,我多想再次走近红岩,走进那片神奇的土地,怀着对革命先烈深深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再度对你深情地仰望,再次接受你对我心灵的荡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