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矛盾,我来化解;你有纠纷,我来调解。”自去年8月17日以来,贵州省一档全新调解类电视节目——《调解大篷车》,伴随这句宣传口号,正式进入千家万户观众视野。据悉,该节目录制至今,已播出24期,不少市民群众纷纷拨打“调解大篷车”热线电话或亲自到省司法厅进行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近年来,贵州省司法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调解方式,与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打造“人民调解大篷车”,作为流动的调解室,由资深人民调解员、律师和社会观察员组成专业调解团队,深入矛盾纠纷现场进行调解并同步录制《调解大篷车》电视专栏节目。借助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通过真实展现矛盾纠纷现场调解过程,达到公开调解、定分止争、以案说法、扩大影响的目的。
“将人民调解现场搬上荧屏,是传统媒体与法治文化的有机融合。”贵州省司法厅厅长吴跃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亮点纷呈、“红色文化”底蕴浓厚的“多元文化”省份。结合这些“多元文化”优势构建人民调解大格局,既符合本土民情特色,又有助于“平安建设”的稳步推进。
传承红色文化精髓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养龙司乡堡子合作社,一块木牌映入眼帘: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
上世纪50年代初,堡子合作社大生产期间,多名妇女提出“男女同工酬”。这与男女平等的宪法精神融合在了一起,得到了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此后“妇女能顶半边天”响彻大江南北。
现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司法行政部门引导下,“半边天文化”已由最初的生产劳作,发展成为化解纷争矛盾、维守一方平安的坚实力量。据介绍,多年来,养龙司乡先后组建“互助组”121个,互动组的农妇们以群众工作信息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妇女维权志愿者、矛盾纠纷调解员的身份,积极协助村(居)干部收集社情民意、反馈预警信息、化解矛盾纠纷。
无独有偶,在中国革命“转折之城,会议之都”——遵义市,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让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听民声、察民苦、解民忧,使矛盾纠纷预防和排查化解关口前移,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这一经验后被称为“余庆经验”,于2010年被中央综治办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经验典型向全国推广
“这些经验典型与贵州‘红色文化’的底蕴精髓密不可分。”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卢庆祥说,“扎根群众、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将这种群众工作理念融入人民调解工作,正是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
挖潜民族传统魅力
“相邻乡人都要好,何况同胞兄弟情;养儿防老天伦理,积谷防饥是真情;父母年老靠儿养,望你善待老人家……”不久前,在侗族歌师龙上豪劝孝育人的歌声中,一起三兄弟财产继承纠纷当场得到圆满解决。
今年70岁高龄的龙上豪是黔东南州榕江县人,1999年退休后,他把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编成民歌,一方面进行普法宣传,另一方面化解矛盾纷争,被群众亲切称为“山歌书记”。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些村规风俗延续千百年,维系着当地的平安稳定。‘山歌调解’就是其中一种,当事人双方听歌过程相当于接受祖训和族训,会渐感惭愧,将愤怒情绪抛之脑后,这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黔东南州司法局局长李本山说。
同样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还有“贾理调解”。贾理文化已经有几千年历史,2008年,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解过程中,贾理师居中主持,矛盾纷争各方围坐一周,每唱一句,便放一根贾签。教育纠纷当事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劝和双方当事人,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会唱“调解山歌”的人也愈发减少,为保护这块“珍宝”,当地司法局多次举办培训班,专门安排龙上豪这样的歌师为普法调解员培训。
据统计,目前在贵州省各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像龙上豪这样的歌师调解员有近百人,他们以乡民从小耳濡目染的民歌传统为突破口,融入法、情、理,教育、劝解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
“这些民族传统延续千百年,蕴藏着丰富且契合贵州文化特色的调解经验,非但不能丢弃,还要极力传承和发扬。”卢庆祥表示。
融会法治文化内涵
2014年3月,贵阳市小河区一处土地拆迁涉及住户数千人,拆迁工期持续了两个月,未发生一起闹访、上访事件。
“前期,我们选派优秀律师、公证员、人民调解员逐户走访,对潜存风险进行评估,答疑解惑、审查合同,确保第一时间处理涉稳问题、第一时间理顺群众情绪、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贵阳市司法局局长石光明说。
而遵义自2009年开始便着力探索延伸人民调解组织触角,实现医疗纠纷、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社会保障等领域“全覆盖”。
其实,像这种提前介入矛盾易发领域、创新调解模式服务经济发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思路、做法,在贵州省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已蔚然成风。
近年来,贵州司法行政系统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乡的四级调解网络体系。同时,不断拓展和延伸人民调解工作领域,目前已初步建成以(乡)镇、村组人民调解组织为基础,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为补充,既相对分工又相互配合的法制化“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贵州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发掘文化内涵,融入人民调解工作的实例还有包括结合“地域文化”的黎平省际边界联调“八联工作法”、遵义“夕阳红调解队”、铜仁“干群连心室”等。
据统计,去年以来,贵州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化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27万多件,防止民间纠纷引发群体事件两万多起。(记者 王家梁 通讯员 袁萍)
·贵州司法厅到基层调研社区矫正工作
·贵州司法厅工作组到贵阳调研法律援助工作
·贵州六盘水消防打响清明节消防安全保卫战
·贵州黔西南州公安机关部署反腐倡廉建设
·贵州公安厅成立违法犯罪举报中心
·贵州六盘水:执行“快审快结”审理制度
·贵州六盘水:执行“快审快结”审理制度
·贵州遵义检察机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
·贵州公安厅成立违法犯罪举报中心
·贵州检察院:维护司法公正 提升群众满意度
·贵州贵阳部署教育系统禁毒工作
·贵州绥阳全面部署2015年禁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