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推广程序亟待法律“杀毒”

2015-01-22  来源:人民公安报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电脑上下载软件却常常遇到捆绑安装、恶意程序、强制推广等问题,种种乱象不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互联网行业健康的生态环境。2015年1月7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办揭牌仪式,并同时召开研讨会,电商企业代表、知识产权专家代表、律师代表和电子商务协会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很多网友近日反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电脑被强装某品牌安全软件,有的软件即便卸载了还能自动重生。广大网友对此忧虑重重:因为恶意程序的推广看似“雁过无痕”,实则杀伤力很大,恶意捆绑、难以卸载、删不干净等“流氓”行为,会自动、恶意收集用户信息,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知情权和选择权,强制安装程序既违背了行业的准则和商业道德,也违反了信用原则。新浪网曾发起过“那些年,我们‘被’安装的安全软件”微博调查,共有25万余人参与,99.2%的人有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过安全软件”的经历,受害人数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早在2006年底,中国互联网协会即对“恶意软件”作出定义:未明确提示用户或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在用户计算机或其他终端上安装运行,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软件。然而,由于恶意软件及恶意程序推广的法律风险比较低,久而久之形成了黑色的产业链,破坏了健康的互联网生态。而且,此种“流氓”行为容易引发不良示范,一旦合法经营企业发现恶意软件抢占了市场,很可能把自己的软件也变成恶意软件,从而劣币驱除良币,最终将影响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下,互联网行业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在市场大潮中勇立潮头,必须“风物长宜放眼量”。互联网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本着为用户服务的原则,提升用户体验,用品牌来推广产品、来实现企业的价值,而不是投机取巧,强打恶要。

  对互联网恶意推广行为,必须套上法律笼头。当一些不良竞争行为日趋泛滥,就必须用法律规定予以规范。日前,广东省消委会携手全省21个地级市联名向国家工信部“上书”,要求手机生产商和软件开发商明确告知消费者预置应用软件的名称、性质等重要信息及卸载方式;且允许用户自由卸载,加强预置软件市场监管,完善预置软件检测标准。工信部回应已委托机构研究。此项举措为电脑强行安装的杀毒等应用软件,明确了一个“杀毒路径”——即针对绑架用户、进行捆绑式强制消费等行为出台法律标准和行业指导完善,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督,对企业的违规行为予以限制、规范和处罚。消费者希望,届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落实,能够有效规范互联网企业的行为,切实维护互联网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王丽美)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