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都要归功于居民的理解、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工作,换来群众的信任和社区的平安。”
面孔
刘安,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1986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蒲黄榆第二社区驻区民警,副调研员。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获得嘉奖8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佳社区民警”、“北京市公安局爱民模范”等荣誉称号。2012年3月,他当选“首都人民警察道德模范”,同年6月被中央文明办评选为“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声音
刘安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警察这个职业对群众的意义。他为我们辖区平安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为有这样的战友而感到自豪。
——蒲黄榆派出所政委李玉黎
爱工作、爱社区是他克服困难的动力。他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榜样。
——蒲黄榆派出所民警李霞
刘安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关心着无家可归的孤儿;他有一颗慈父般的心,关怀着没钱上学的孩子;他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心里装的全是社区的弱势群体。
——社区居民王石业
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社区民警刘安管片儿28年,悉心照料了近百名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资助了几十名困难儿童上学,为社区奉献出一颗赤子之心。有一名孤寡老人因为刘安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要把房产送给他,他婉拒了;有领导曾经提出晋升换岗的建议,他因为放不下与居民28年的感情,放弃了。在刘安的感召下,社区里助人为乐蔚然成风,他管理的社区成了北京最平安社区之一。
“五勤五理”打造“零发案”社区
近几年,全局涌现出很多优秀社区民警,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刘安一面为同事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一面也在暗暗督促自己,要更加努力工作,让自己所管辖的蒲黄榆第二社区也成为优秀社区,让居民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平安”服务。
为此,刘安不断总结摸索出了一套“五勤五理工作法”。他认为社区民警一定要坚持“口勤、眼勤、耳勤、手勤、脚勤”,并提出了“化整为零,以楼门为工作单元”、“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重点重抓,漏洞严防”、“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人民满意是标准,群众满意是目标”5个理念。
在刘安的脑子里,有一幅社区“地图”,图上准确地标明了每家的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等。通过“地图”可以马上知晓居民区、出租户及外来人员的分布情况。为了让“地图”尽可能详尽,刘安挨家挨户跑遍了辖区的每个角落收集信息,甚至连辖区养了几只狗他都了如指掌。刘安把这些信息分成5类,建立了3000余本工作台账。通过信息的收集与更新,刘安在开展巡逻检查、进行防范宣传时遇到外来人员,马上就能反应出他是不是本社区的租住户、租住在哪一家。
看到刘安在社区走访、巡逻,对社区的情况如此熟悉,居民们经常说:“社区有刘安,大家都平安。”
连出妙招保社区平安
刚参加工作时,刘安背着一个小喇叭走街串巷,利用巡逻时间向社区居民宣传安全防范常识。小喇叭一喊就是8年。
2011年11月,刘安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再加上自己垫付的2000元,在社区警务站创办了“平安之声广播室”,小喇叭终于变成了广播站。他在社区安装了6个音箱,发动社区干部、治保积极分子做广播员,在不扰民的情况下,向居民们进行广播。“法治在线”、“茶余饭后”、“大家说”这些栏目,受到了居民们的关注和喜爱。很多大爷大妈出来遛弯,都要专注地听上一会儿,争先恐后点播歌曲、投稿,还踊跃报名加入广播室为社区服务。
后来,刘安又创办了《平安之声广播报》、开通了“平安之声”QQ群和“平安之声”微博,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网络平台,及时通报社区治安动态和治安隐患、普及法律常识、讲述社区里的新鲜事,最大限度地为居民提供服务。
让群众以社区主人的身份主动参与管理、维护社区安全,是刘安开展社区工作的又一法宝。2011年7月20日,由刘安和社区党委共同策划创办的“蒲黄榆第二社区警校”正式开课。社区退休人员、治保积极分子、老街坊们纷纷走进学校开始学习。除了自己亲自授课外,刘安还聘请了消防官兵、律师等专业人员教授各类安全防范、防盗防骗知识。特别针对青少年的“少年警校课程”则十分受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刘安还编写了盲文版防范知识读本,让很多盲人学生受益。
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的读书环境,刘安酝酿了一件大事——“校盾计划”。他广泛招募志愿者,组建校园秩序自防队、周边秩序整治队、涉校违法犯罪打击队3支队伍,通过开设校园安全防范、心理咨询、防电信诈骗、远离毒品4个课堂,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的屏障,统称“校盾计划”。目前,这个计划已经在蒲黄榆辖区学校推广开来。
爱的力量让社区充满正能量
蒲黄榆第二社区占地面积0.27平方公里,住着2000户、5000多人,老年人和儿童占了70%以上。老人和孩子多的社区“事儿”也多,居民们面对各种困难、麻烦,都要找个“主事儿的人”,这个人就是刘安。
几十年来,刘安照顾资助了多少孤寡老人、残疾人、失亲孩子和困难家庭,他自己也数不清了。为此付出了多少精力、花了多少钱他也没算过。
社区有一位冷大妈无儿无女,刘安照顾了她12年。他每周上门探望三四次,跟她唠嗑,帮着做饭,带她遛弯。冷大妈高兴得把刘安当亲儿子,有两天看不到他,就会到派出所找“安子”。冷大妈多次提出要把自己的房子留给刘安,可他都拒绝了。“我该怎么报答你呀?”老太太急了。“我是您儿子,干吗拿我当外人?您现在只需养好身体!”刘安的一席话让冷大妈热泪盈眶。后来,冷大妈去世了,刘安自己掏钱安葬了老人。
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居民家中哪里坏了需要修理都要找片儿警和居委会解决。事多人少,刘安和社区党委书记徐长秀商量对策。2002年,他们在社区设立了“学雷锋岗”,招募志愿者为居民免费提供服务。
如今,队伍发展成100余人的“警民学雷锋爱民服务团队”,下设水电修理、理发、爱心车队等10个小组。孤寡老人需要剃头的,有人上门理发;残疾人有需要用车去看病的,有人开车接送。有人说刘安运气好,碰上一群热心居民,但服务团队的人心里明白:不是好人都扎堆在刘安的社区了,而是刘安用真心换来了大家的爱心。
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眼中,刘安是一个敬业的好民警;在群众的眼中,他是一个爱民的好警察。可在生活中,刘安却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儿子。每次提及父母,这个硬汉都禁不住落泪。刘安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抚养成人,没享过一天福就过早离世。1999年国庆节,刘安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当他执行完安保勤务赶回时,母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爱没有边界,爱是一种责任。这些年,刘安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了社区,给了百姓,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传递给社会的爱,温暖而有力。(胡爱华 吕品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