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进驻“信访村”
真正把“法”送到群众身边
人物:孙中平,男,司法部办公厅副巡视员,中组部第6批、第7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北郊的区司法厅4楼,孙中平的办公室里挂着“相融共存”四个大字的书法作品。他常常提醒自己,在西藏开展司法行政和维稳工作,“只有相融才能共存”。
面对记者,孙中平习惯性地点了一根烟,嘴里重复着“要讲述法治故事”,利索地抖了抖烟灰:“那就从‘挺进’麦东村说起吧。”
带“法”进山村
昌都地区贡觉县相皮村的麦东村地处偏远。草场是麦东村村民赖以生计的“饭碗”,因为与邻村麦然村数十年来积累的草场纠纷未能合理解决,信访成了麦东村村民的常事。
为解决草场纠纷,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的干部多次前往调解,但大多刚进村便被村民“轰”了出来。就在这时,孙和平作为区司法厅第一批驻村工作组组长被派驻到麦东村开展驻村工作。
“在这种形势下驻村,我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得把‘摊子’守住,就是得住下去;第二得把‘锅盖’掀开,就是得驻进群众心里去。”回想起三年半前刚进村时的情形,孙中平依然脸色凝重。
“我现在依然记得到村里的那一天,村里的男人们在山顶轰着摩托车的油门,吹着口哨,表明他们排斥的态度。”孙和平吸了一口烟,慢慢吐出。
“你们来这里干什么?”围过来的村民毫不客气地质问。
“我们是来给你们干实事的。”孙和平不懂藏语,全靠一起来的藏族副乡长翻译与村民交流。
“你们能干什么?”即便听不懂,孙和平依然能感觉到问话里的不屑与不信任。
“那你们需要什么?”孙和平不答反问。
没想到这次的驻村干部有这一问,底气还如此足,村民们有些措手不及。
“我听他们嘀咕了半天,后来通过翻译问:村里的桥,每年一发水就过不了,多少人、牲畜掉下去丧了命,能不能修?”只要有需求就是打开僵局的切入口,孙中平痛快地应了下来。
“但是,你们要让我住下来。”孙中平和村里的长者提出了自己唯一的要求。“他们商量了大约几分钟,后来答应了。”
能住下来修路,就实现了孙中平的第一个目的。有揭不开锅的村民,孙中平就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地慰问,送去酥油、砖茶、糌粑;生病去县里治疗不方便,孙中平就请来了地区医院的医生义诊、免费发药……
做着这一切,孙中平心里其实装着第三个目的:要让“法”的阳光普照这个落后的山村。
一周一次的“法制课”出乎意外地受到了“追捧”。围坐在孙中平身边听他讲法律,是驻村后期村民最爱做的一件事情。
“输血”又“造血”
2012年5月6日,孙中平带着维稳督导组奔赴林芝开展打击整治专项督导工作。通过明察暗访,督导组查出了一些社会的“毒瘤”。
那段时间,中石油公司从拉萨到林芝的油罐车总出事,一过5000米的米拉山就被拦截、被撞。督导组调查发现,这是之前挂靠在中石油公司下面的一个运输队在搞“鬼”。孙中平抓证据链的完整,用半年时间就依法破案。
从外地搬迁至林芝的100多户搬迁户结成了“小联盟”,欺行霸市、藐视法律,时任自治区副主席、公安厅厅长李昭要求“依法处置”。
“有法不遵、有法不守,这在当地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孙中平很快利用法律手段打击这些“地头蛇”,还了社会一片安宁。
有法、用法,孙中平并不满足于此。“在西藏,法律援助只覆盖到47个县,还有27个县连律师都没有,群众的法律需求怎么满足?”孙中平说,“这些年通过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1+1项目和全国律协组织的志愿律师服务项目,我们的无律师县基本实现了覆盖,但是更应该加大造血功能,培养西藏自己的律师。”
目前,西藏司法行政部门在律师事务所的审批上,着重引导向偏远地区倾斜,引导律师走向空白之地。同时,也鼓励拉萨市的律师事务所,争取每家所每年派1名律师到边远县区进行法律援助。
“西藏的普法形式老化无创新,老百姓根本听不进去,也不知道法律是为他们服务的。”孙中平认为,要真正把法送到群众身边去,还得在形式上多点“花样”:能不能借助驻村工作队的便利来普法,用村里的广播讲些法治小故事、法治竞猜、知识问答,或者利用农家书屋来普法。
“如果老百姓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了,自发的维稳多了,外在形式的维稳就少了,那么自然就达到了社会长期稳定的目的。”孙中平的一段话道出了他对西藏社会稳定的期盼。
(记者 廖卫华 通讯员 张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