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该院民二庭负责人杨立娟到当事人家中进行判后释法说理。何宜航 摄
在北京京西,有这样一家“小”法院:审判人员不到110人,却连续三年在全市审判公正指标中排名第一,且涉诉信访、滞留访数量逐年大幅下降。“小”法院如何取得了“大”成绩?带着疑问,记者近日来到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一探究竟。
“维护公平正义,不仅仅是‘一杯温和的水,一句暖心的话’,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具体个案的时候,为当事人辨法析理,通过把事实查清楚、证据审清楚、法律适用讲清楚,使案件不留疑、当事人不存疑,才能让当事人最大限度地理解、接受裁判。”门头沟法院院长靳学军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讲起了该院自2012年初推行的一项名为“全程、全员、全景”的裁判活动说理工作机制。靳学军告诉记者,正是这样一套工作方法,让该院的审判工作和当事人的满意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立、审、执”全程说理:
保障裁判过程正义
近几年,北京市门头沟法院受理了大量与辖区棚改相关的民事纠纷,涉及利益巨大,化解难度非常大。靳学军带领院领导班子经过调研后认为,将法理、事理、情理说清、说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此,该院结合审判实践,制定出台《关于加强裁判活动说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梳理了从立案到判后等5个环节的19项说理要点,明确了说理的具体标准要求。
“比如说在案件审理阶段,院里就明确要求我们法官在庭审中,要围绕证据的效力问题依法释明或是指导补充举证,为当事人服判息诉奠定心理基础……”该院民一庭法官单宾为记者介绍了19项说理要点的详细内容。
在单宾审理的一起棚改案件中,当事人王先生在父母去世后成了公房的承租人,其他兄弟姐妹感情上无法理解不能继承相关利益的事实,起诉要求确认补偿协议无效。案件审理中,兄弟几人对补偿数额并无异议,只对利益如何分割存有争议。单宾将王先生及其兄弟叫到一起,着重从情理角度进行分析,强调再多的钱财也买不到亲情,毕竟血浓于水,为了利益闹得两败俱伤太不值得。最终,王先生同意和兄弟姐妹分享拆迁利益,使纠纷得到了妥善化解。
除了案件审理阶段,北京门头沟法院还要求,在立案阶段,要围绕诉讼引导、风险提示、立案调解进行说理,为案件审理打好基础。宣判后,要从问题释明和救济引导的角度开展说理。一方面,耐心解答当事人对裁判文书的疑问,有针对性地把裁判理由、法律依据解释清楚;另一方面,对诉讼请求没有得到支持的当事人,要主动告知其他合法的救济渠道,引导他们通过其他方式主张诉求。
据记者了解,该院今年还将说理进一步延伸至执行工作当中。“我们发现,当事人认为‘执行难’,主要原因在于法院执行的过程和相关措施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得不够,执行信息没有及时和全面地公开。”该院执行一庭庭长谭勇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在执行阶段开展说理工作的初衷, “为此,我们制定了《民事执行程序的说理要点》,要求执行法官全面公开执行程序信息,并从价值、逻辑、心理以及公序良俗等多方面进行充分说理,坚持‘寓教于执’,重视用柔性的执行方法或隐性的强制,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你、我、他”全员说理:
构筑裁判活动说理合力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要善于借力说理,集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资源和集体智慧向当事人讲通、讲透裁判的道理,才能达到‘赢得公公正正、输得明明白白’的效果,推动法律知识和司法精神的普及与传承。”对于全员裁判说理,门头沟法院副院长安辉这样向记者说明它的价值意义。
安辉向记者讲述了她参与说理的一个案例。某村经济合作社与某公司签订的荒山租赁合同因经济合作社原负责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未履行民主议定程序被法院判定无效。经济合作社现负责人和村民们对判决不理解,多次以司法不公为由来院信访并扬言上访。2013年8月的一天中午,安辉和民二庭负责人杨立娟在法庭接待了经济合作社现任负责人及两位村民代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代表们讲述类似案例、释明法律,并结合村民们的“隐性诉求”,引导其合法表达诉求、妥善解决问题。经过耐心释明,两位村民代表表示:“没想到,两位院、庭长能牺牲午休时间,花了近2个小时来接待我们,她们耐心细致的说理和开诚布公的态度让我们相信法院和法官,更让我们理解法院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判决。我们回到村里会向广大村民做好解释和说服工作。”
北京门头沟法院从以前单一依靠“承办人说理”,已经发展到如今的书记员、法官助理、承办法官、审判长主动说理,合议庭成员协助说理,庭长、院长适时介入说理的“全员说理”模式,说理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该院普通程序案件推行由一名审判员与两名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的“两陪一审”模式,鼓励人民陪审员“全程参审”,参与裁判说理、做服判息诉工作。人民陪审员着重说“事理”、“情理”,法官着重说“法理”,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该院民三庭是负责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庭室。众所周知,医疗纠纷责任认定难、矛盾调处难,但记者在走访中得知,民三庭近3年审结的31件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纠纷中,有64.5%的案件得以调解撤诉解决。该庭庭长毕芳芳告诉记者:“我们在医疗纠纷审理中,特别邀请卫生系统专家参与纠纷调处工作,尤其针对患者病情比较复杂、责任认定较为困难的案件,组织权威医学专家进行专业论证。借力医学专家对医院诊断和治疗情况的详细分析和专业说理后,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实更加明了,各自责任也更加清晰,往往就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
类似这样的院外借力说理,在门头沟法院已经形成了相应制度。该院建立了房屋征收、农村土地承包等10类重点案件的诉调对接机制,邀请76位来自重点行业和主责部门的同志,建立全区统一的特邀调解员名册,形成专业调解机构和专业调解人员参与、社会资源和司法资源相互支撑的“两专一结合”诉调对接工作体系。在法官主导下,通过发挥特邀调解员的地缘、地利和经验优势,联合开展说理,推动矛盾纠纷的及时引导、就地解决。
“时、空、形”全景说理:
拓展裁判活动说理维度
北京门头沟法院结合辖区山区多的特点,在城区、浅山区和深山区分别设立社区法官工作室、交通巡回法庭、山区巡回审判点,通过制定《巡回审判点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形成巡回审判点、司法宣传点、民调指导点“三点合一”的巡回审判工作机制,使巡回审判、裁判说理活动覆盖辖区绝大多数社区及边远村落,并将说理工作拓展到全天候、全景式维度。
作为北京市地理位置最西、海拔最高、离院本部最远的派出法庭,该院斋堂法庭的法官们整个星期都需要驻庭而不能回家。没有了“朝九晚五”的上下班界限,这里的法官们选择说理的时间更加自由充裕。
年轻的游张军法官一年前来到斋堂法庭,没用多长时间就体会到了这种“随行就市”就地化解矛盾的“好处”。
在游张军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赵大叔因为邻居家的农用三轮车挡住了自家煤堆,找邻居理论时,双方发生争执并厮打起来,造成了邻居受伤。邻居伤愈后将赵大叔告到了法庭,要求赵大叔赔偿医疗费等经济损失。游张军多次电话联系赵大叔,可他的手机总是没有信号,座机已经停机,上家找了几次也总没在家。经向邻居打听,原来赵大叔单身一人,没有其他收入,被聘为该村的生态护林员,平时很少在家,几乎整天都待在山里,所以没有手机信号,而且经常不在家做饭,只是晚上回家休息。
找到了问题所在,游张军晚上7点半便来到了赵大叔的家门前,一直等到他8点左右才到家。见到赵大叔,游张军便和他拉起家常,讲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和纠纷的正确解决方法,并分析法律成本和风险。“没想到法官替我考虑这么周全,为了解决纠纷专门等到我并劝导我。说什么我也得配合法院的工作,赔偿邻居正当的损失,弥补我的错误。”赵大叔被游张军所感动,痛快地与邻居协商赔偿事宜,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采访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来斋堂法庭咨询、参与诉讼的群众总是驻足在安检处一块展板前观看。“古来家和万事兴,尊老爱幼要先行。赡养老人皆义务,物质精神均不误……”展板上是包括诉讼程序篇、权利保护篇、合同责任篇、婚姻家庭篇等内容的诉讼常识顺口溜。游张军向记者介绍说:“院里提出只要有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可以不拘场合、不拘时间、不拘形式进行说理。我到法庭工作后,注意到山里群众普遍缺乏诉讼法律知识,于是就自己编了这么几段‘四六句’,有当事人来立案咨询、开庭调解时,我就结合这个展板,通过拉家常、讲风俗的方式同他们慢慢讲理,这样案件就好调解了,即使是判决的案件当事人也容易接受。”
“法官们在早上、正午或夜幕降临时,走村入户已成了家常便饭;他们还会定期来村里的法官工作室,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村里的老百姓都管他们叫身边的‘今日说法’。”一名来法庭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抢着跟记者说道。
北京门头沟法院的法官们根据当事人的职业、身份等情况,将巡回审判和说理活动向八小时外延伸,农忙季节移到农民晚上下地回家后,对正常上班族的移到中午、晚上或者休息日。3年来,该院巡回审理案件一直占总结案数的40%以上,巡回审判案件调撤率超过85%,无一信访。(郭京霞 赵岩 梅宇)
·最高法院发布第八批指导性案例统一裁判尺度
·四川攀枝花中院:裁判文书质量不断提高 上网率超八成
·浙江苍南法院规范8类民商事案件裁判尺度
·[司法改革试点]从“裁判”向“智库”转变
·天津高院推动全市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工作
·新疆:年底基层法院裁判文书全上网
·新疆:年底基层法院裁判文书全上网
·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 规范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
·最高法:规范刑事裁判执行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最高法出台解释规范刑事裁判涉财产部分执行
·上海二中院:把“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落实落细
·中国检察机关监督纠正一批法院错误裁判和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