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笑脸
年初,辽宁省政法会提出了以“提升安全感”和“满意度”为重点,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以群众对平安的愿望和要求为导向,深化平安辽宁建设,努力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平安的生活。
一年来,全省综治战线进一步创新完善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专项打击与整体防控、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机制,提高动态化条件下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能力。
一年来,全省综治战线不断推进智能防范体系建设,发展壮大了群防群治队伍,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一年来,全省综治战线全面排查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把常态治理与应急处置结合起来,形成党政动手、依靠群众、源头预防、依法治理、综合施策的化解矛盾新格局。完善了“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
一年来,全省综治战线夯实了基层基础建设,加强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网格化建设,推进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努力做到了积小安为大安,实现了以基层平安促全省平安。
盘点2014年,以依法治省作为统领并面向未来,全省综治工作在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防控、基层基础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呈现出了“十大亮点”。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亮点一:“数字化、智能化”平安建设
随着新一代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平安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而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的平安建设理念已经进入百姓的生活中,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法援服务、安全隐患排查等一系列的平安建设已经打破传统模式,逐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百姓切身感受到了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
沈阳市沈河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网上视频“10分钟”法援服务圈服务理念,在原有的基础上,将网上视频审批服务终端延伸至全区67个社区,实现网上视频全覆盖,大力推行“家门口式”的法援服务。这一全新的便民服务举措,是以社区法援工作点为依托和主阵地,以10分钟法援服务半径为目标,使受援主体享受到近距离、全方位、多网络、人性化的“保姆式”法律援助服务。
微信,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作为一个小小的公众交流平台,微信将许多部手机串联起来,如今,它已不单单是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存在,已成为日常办公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沈阳市皇姑区全面推行微信办公,率先设立了“皇姑区工作群”、“党群部门工作群”、“皇姑功能区工作群”、“城市建设群”等办公微信群,随后,微信群工作模式在全区推行运转,按照工作分工和服务内容也相应地设立了专项工作微信群,实现了各部门和社区利用微信平台办公。
推行“大数据”时代的网格化管理,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街道金伟社区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在系统开发同时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并逐步完善。这个社区按照楼房、商户位置划分18个网格,每两个网格设置网格长,这名网格长负责所管辖的网格所涉及的各项事务的处理。经过逐户调查收集整理房屋、人员信息5万余条。目前,这个社区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已经初始化完毕,开始试点工作。
亮点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平安,是百姓的期盼,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
近年来,沈阳市沈北新区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牢固树立了大安全、大防控、大管理的理念,坚持向社会借力、向科技借力、向改革借力,逐步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新格局,确保了沈北新区社会治安局面的持续平稳。
从“红袖标”遍布大街小巷,到编织“视频监控”全覆盖天网,再到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沈阳市的治安防控已经如“铜墙铁壁”般守卫着百姓的平安。
走出城市向农村,辽阳县唐马寨镇是远近闻名的“大棚村”,村里以蔬菜温室大棚为产业发展迅速,使得村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但由于防控工作缺乏有效措施,一些大棚户经常被焚烧、损毁,个别农户因此返贫,有的甚至倾家荡产,广大农户对此反响非常强烈。
唐马寨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依据村民实际,积极推广“警铃入棚”管理办法,通过给每户大棚安装红外线报警器,以达到防范大棚被损的目的。目前,400套红外线报警器已全部安装到位,安装以后没有发生一起大棚被损被盗案件。此外,村里治安巡逻组织依旧开展夜晚巡逻,真正做到了技防人防相结合。
每天早上,看见自家的大棚完好无损,再也不用担心大棚遭到破坏,大棚种植户于锦文说:“现在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心里也踏实了,生产致富的劲头更足了。”
亮点三:矛盾纠纷排查大调解
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是确保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省各地通过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大调解工作机制,排查调处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村屯,突发事件不出街道乡镇,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可防性案件连年下降,连续几年创“零”案社区。这样一个记录,被拥有一万多人口的开放小区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双路社区保持着。之所以居民相处和谐,其乐融融,都离不开社区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创建的“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针对老旧社区小矛盾纠纷较多,特别是邻里矛盾,夫妻矛盾,家庭纠纷等较多情况,双路社区党委从全社会大调解工作室、点、组、岗入手,把处置窗口前移,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特别注意“抓早、抓小、抓苗头”全员解决社区矛盾纠纷,以小环境稳定确保大社会和谐。为了做好全社会调解工作,双路社区主要做了“全社会调解点——做好居民信赖的当家人”、“调解员——当好居民身边的热心人”、“全社会调解室——当好矛盾纠纷的化解人”三项工作,并非为了调解而调解,而是深入人们内心深处,将其心病治好,彻底根治。
创新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网格化,一个个网格连接起来,就是一张为民服务网。网格化管理之所以能成为真正的“为民、惠民、便民”工程,努力解决民之所需、促进平安稳定,其关键一点就是在于它小,因为小,才使调解工作能做实做细。探索建立社区网格化调解工作模式,盘锦市双台子区红旗街道旭东社区就是一个好例子。红旗街道通过整合红旗司法所、红旗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和旭东社区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充实巡逻小分队、法律咨询队、楼道看护队等4支群防群治队伍,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亲友代表、社区代表等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网格中的各个“元素”,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开展联合调解。旭东社区划分了7个网格,在此基础上,将民警、老党员、人民调解员、驻街单位代表、社区工作人员等调解人员科学分配到7个网格,形成哪个网格有矛盾,网格内的调解员及时开展调解;哪一类型的矛盾纠纷,由具备相应优势的调解员帮助调解。
关键词:平安辽宁纵深
亮点一:平安文化
走在抚顺市望花区和平街道南一社区,社区的围墙、楼体墙面等都描绘了各式图案,有党建宣传、群众路线、法制教育等,一张张墙壁涂鸦让老旧小区熠熠生辉,焕发生机。
南一社区党支部书记荆雪告诉记者,社区墙体涂鸦已经实施了一年多,旨在通过优化资源、创新载体活动形式,有重点、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注重突出文化建设的思想性、文艺性、特色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老旧小区,能够利用的资源不多,我们抓住有限的文化宣传阵地,把文化工作作为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努力营造良好风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荆雪这样说。
平安文化,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营口市站前区东新社区活动室就自发地形成了“平安文化圈”。在活动室,一位老者告诉记者,正在说唱的是李老师,唱的是西河大鼓。活动室里有七八个人还跟着李老师哼着词儿。这些居民都是社区“曲艺学习圈”的成员,站前区的社区还有“编织学习圈”、“绘画学习圈”、“集邮学习圈”等等,这些“学习圈”陶冶着居民的情操。
李老师名叫李玉珍,她从小就是西河大鼓的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练习。她主动找到社区负责人,申请设立了“曲艺学习圈”。“曲艺学习圈”设立以来,不仅吸引了营口市的民间艺术爱好者,还吸纳了很多小学生。周大爷说,学西河大鼓,自己重新找到了事做,而且也觉得自己有了特长、爱好,感觉生活越来越好。站前区综治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站前区的社区通过文化熏陶居民,培养居民的情操,对创建平安社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站前区的社区结合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利用社区的文化“能人”,通过品牌创建活动,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实现名片效应,也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集邮学习圈”、“面塑学习圈”,一个个学习圈,在有效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学习圈成员的知识面。据了解,站前区共建立各种文化学习圈40余个,全区各类社区学习圈展演活动达200余场,群众参与10万人次以上,营造了快乐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了群众文化吸引力。
站前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邢兰兰对记者说,“社区学习圈工程”就是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建立学习圈总部,以楼道、街巷、院所为单元设立学习圈分部,构建“金字塔”式“学习圈”组织体系。通过实施“社区学习圈”工程,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基层群众,由市民决定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市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市民学习的“内动力”,提升的是整个和谐氛围。平安文化,平安社区就在我们身边。
亮点二:流动人口
在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是本地居民,但他们因创业、求学、务工来到了这座城市,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外来流动人口。针对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这一课题,我省各地不断创新理念,转变工作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中,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的新市民,为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业等方面带来了便利,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
辽阳市白塔区襄平街道金银社区共有出租房屋95户、流动人口183人。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金银社区以“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流动人口长效工作机制。
金银社区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完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站,形成社区一把手和社区民警负总责,社区网格员包片、三保人员包责任区、楼长包楼的“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做到对流动人口横到边竖到底,无死角,全覆盖的无缝隙管理。
还按照“以房管人、以人管人”的实有管理办法,制定定期走访、定期例会动态管理制度,及时通报情况,分析社区治安动态,确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有人管、管得住,有服务、服务好。同时,为加强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的全面管理,社区通过入户核查、走访登记的形式定期到辖区内清查,发现有新增人员和出租房屋及时登记,建立信息采集表及装户图,做到掌握底数,掌握情况。
为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感归属感,在社区安心工作生活,金银社区大力推行亲情管理与服务,积极开展对流动人口的法制、计生、城市文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积极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如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讲座等。社区还免费为他们提供避孕药具,主动为他们申请婴幼儿异地接种,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等服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处处亲如一家,努力营造共居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
亮点三: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建设
综合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
盘锦市兴隆台区锦采街道绿园社区580便民服务网是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的窗口,是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一项新举措,这个平台在实际运行中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单位与单位的距离,虽然解决的都是些小事,但正是这些让社区工作者们上心的小事给大家“帮了大忙”,将居民、驻街道单位紧紧地凝聚在了社区大家庭中,社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说:“有社区就有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您有事,别急,我帮您!”
亮点四: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
葫芦岛市连山区渤海街道是连山区网格化建设的试点。街道根据所辖社区范围、分布情况、人口数量、居住集散程度、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产业特点等情况,科学划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三级网格”体系。通过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形成街道、社区、楼栋责任网格、网格信息员“四级管理”体系。还以楼栋为单位,配置网格信息员,明确责任区域,逐级绘制网格图,确定各级网格范围、户数、人数、党员数、居民代表数和楼栋数等详细情况,全面建立网格数据库。
2012年,丹东市振安区珍珠街道开始实施网格化建设,形成了“街道——社区(村)——居(村)民组——片(区)”的四级网格化管理系统。一级1个网格:街道书记为格长,成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设立综合性接待大厅,对群众来访、咨询,实行一条龙服务;二级5个网格:社区(村)党支部(委)书记为格长,综治工作站在格里;三级23个网格:居民组长或党小组长为格长,综治点在格里;四级91个网格:联户代表为格长,综治中心户在格里,通过按层级,按自然块、区划分网格,把各类社会矛盾和群众反映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全街形成了“一张网、网中有格、按格定责、人在格内、事在网上”的工作格局,搭建起了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这是振安区最早的网格化,也是丹东市网格化最初的模型,为使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平安建设中切实发挥功效,珍珠街道实行“三员”管理(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巡逻员)。街道统一制作巡逻记录簿,便于记录巡逻、排查的时间、区域、人员,发现的问题或治安隐患,及处理意见和结果,突发、重大事件信息做到当即上报。使矛盾排查化解、治安巡防等工作触角延伸到具体人,做到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有效发挥了综治工作中心效能作用,有效构建了一张为民服务之网、一张平安和谐之网、一张感情沟通之网、一张干部成长之网。
珍珠街道在开展网格化管理的同时,一、二级网格还联合街道城管所、安监办、司法所、民政办等相关部门,定期对辖区内6个网吧、4所学校、9所幼儿园、45个餐饮场所进行定期排查。街道通过中心、站、点、中心户四级网格体系,各楼院有综治工作点,在“点”上建立起综治中心户。只要有触网的情况发生,网上的“户”或“点”直至“站”就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尽可能在户、点、站解决矛盾和问题,使得网格化工作横看是一张联动信息网,纵看是一张矛盾化解网。
网格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民、利民、安民。社区点长、中心户长天天下楼院,与居民碰面多了,走动勤了,群众有难事也会主动找他们反映,他们坚持把综治工作纳入日程,基本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网格管理员王玉山每天都是忙得脚打后脑勺,他在小区巡逻、义务打扫小区卫生,排查调处一件件矛盾纠纷,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他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居民分忧解难,只要家庭有状况的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找他解决问题。熟悉他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小巷里的“大忙人”。
关键词:法治方式、法治思维
亮点一:群防群治
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宏大社区党总支以“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美好家园”为目标,探索开展了“社区小红帽志愿者在行动”活动,并且构建了这样一支有活力、有爱心、有成效的特色志愿者服务队伍——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下设7支服务小分队,共有志愿者368人,广泛开展治安巡逻、邻里调解、保洁护绿、娱乐文化等各类服务活动。各服务队由党支部书记任队长,志愿者统一配戴印有心型标识的小红帽,时刻秉承和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努力为居民提供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居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亮点二:社区管理模式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基层载体。可以说,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辽宁省各地社区管理模式创新,逐渐形成以社区为中心、以小区为依托、以居民互助为基础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楼院长”也成了社区管理最给力的小区管理者。
小区成立综治办,这可是个新鲜事。对于楼栋多、人口密集的小区来说,成立小区综治办可谓是一个妙招,小区综治办直接对应街道,有问题不用一层一层往上找,小区就能作为一个基层组织,将事情上报。丹东市元宝区七道街道东都屹景小区物业经理景德元有了新的身份——小区综治办主任。2014年6月,在东都屹景小区党支部的基础上,小区物业与小区党员一起建立了小区综治办,物业经理出任综治办主任,社区书记、管片派出所民警出任综治办副主任。
现在的社区面积是越来越大了,常常是几十栋楼、上千户的居民,管理起来也越来越难。在辽宁省,在社区党委的基础上成立楼院党支部,已经成为了社区管理的新方式。在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道红巾社区,有5支以“人名”命名的党支部。不要奇怪,这些“人名”不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是社区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劳模、老功臣、老志愿者。用典型人物命名党支部,根据党员年龄、特长、工作性质等情况,整合资源,打造特点鲜明、党员支持、居民拥护的特色品牌党支部,正是沈河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创举。
如今,辽宁省很多社区都实现了社区网络覆盖。而随着微信的流行,社区也将其利用了起来,纷纷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布一些社区的动态、便民信息、生活小知识,并接受居民们的咨询。可以说,我省社区已进入“微时代”。在大连市高新区凌水街道燕南社区,不用打电话,不用跑上门,只要“扫一扫”手机,动一动手指,社区里的大事小情,居民想知道、想解决的事,第一时间就能得到答复。
亮点三:“两新组织”
大石桥市综治办大力推进创新工作,对“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调研,使大石桥市社会管理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石桥市有“新经济组织”28000多个,其中民营企业30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新社会组织”72个,会员单位1612个。大石桥市综治办将“两新组织”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之中,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管理,承担社会责任。大石桥市加强了组织和机制建设,大石桥市综治委下发了《平安企业考评标准》、《关于加强“两新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按照性质和所属镇区,层层落实了管理责任。在256家规模企业中建立了综治维稳工作机构和警务室,在中小企业中设立了综治联络员,将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纳入镇区综治成员单位。为调动企业参与服务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大石桥市还选派了105名企业家到村任职,力争在253个行政村都有企业家任职,来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民生的改善,创新农村的组织工作。大石桥市各政法部门积极落实企业法律服务包保责任制,深入开展了安全保卫进民企、人民调解进民企、法律服务进民企、预防犯罪进民企、安全生产进民企、职工维权进民企、诚信经营进民企的“七进民企”活动。
大石桥市综治办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参与社会防范。由企业所在地民警带领辖区企业保安对周边地区开展巡逻、排查。几家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主动将保安人员交辖区公安派出所统一管理,建立了警企联动机制,实现了辖区内大联防、大防控,为厂区和周边地区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为解决公共监控报警技防设施不足问题,大石桥市综治办还引导民企参与技防建设。由综治、公安部门监管指导,成立了民营技防公司,并融进公安监控报警平台,使全市技防覆盖率提升了30%。
大石桥市综治办积极引导“两新组织”维护社会稳定,为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有的民营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将污染企业搬离市区,减少了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特别是某集团主动将起家的碳素厂关闭,并投资4000多万元对生产环境开展治理、美化绿化厂区,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友好企业”。为解决民营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点多、面广、量大的问题,综治办在部分行业协会中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站”,协助管理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促会员企业排查整改隐患,极大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
【小结】
法治中国,已在路上。期盼殷殷,任重道远。
综治工作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指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依法治省也在辽宁深入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指导,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深入推进,平安辽宁正朝着纵深发展。各项社会管理平台已经搭建起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走入寻常百姓家,平安辽宁已经成为辽宁发展的关键词汇,这一系列的变化都离不开法治。
如果说2014年综治盘点出的“十大亮点”是省综治工作的闪光点,那么各市的亮点工作、基层动态则是支撑平安辽宁建设的有力基石,在依法治省的道路上,它们必定会成为一支支坚定的平安力量。
·辽宁铁岭清河:司法建议关注校园安全
·辽宁辽河:司法建议为载体 服务油田生产
·辽宁盘锦:开展"警灯工程" 震慑违法犯罪
·辽宁立法工作向重视规范公权转变
·辽宁沈阳检察院: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
·辽宁新民法院:法官归本位 监督做到位
·辽宁新民法院:法官归本位 监督做到位
·辽宁沈阳法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模式效果显著
·辽宁瓦房店:开展“法庭印象”微博直播活动
·辽宁朝阳公安三个强化推进安全生产
·辽宁营口:“四盏灯”照亮群众平安路
·辽宁沈阳:“法律援助”进看守所开拓维权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