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邬卫君像往常一样,一一送走所有家在外地的同事,自己赶往远在150公里之外包头城区的家。
邬卫君已经从2012年刚任矿区检察院检察长时,面对一周只能回一次家的无奈,发展到如今的习惯。与他一起经历这个心酸过程的,还有其他16位同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家都不在本地。其中,副检察长孙黎已经在这儿坚守了17年。
白云鄂博矿区南距包头市区149公里,北距中蒙边境95公里,东南距呼和浩特212公里,面积328.64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人,稀土矿物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41%,是享誉世界的“稀土之都”。
矿山经济是白云鄂博的最大特色,但经济形式单一又是最大的短板,聚拢人气的目标虽然早已形成,却是一个长期又艰难的过程。
2012年之前的矿区检察院与白云鄂博彼时的状况相匹配:人少案少;连续3年有捕后不诉案件;检察官队伍精神面貌涣散,骨干人员流失严重。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一位老检察官一提到当时的状况,连连摇头。
这种情况也曾让邬卫君眉头紧锁。
一天,邬卫君以个人名义请全院的干警吃了顿饭。“我渴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成为你们的家人,及时替你们分忧解难,从今天开始,看我怎么做!”席间,邬卫君的话让大伙心里暖意融融。
两年多里,变化逐渐产生:由于人少,各科室经常打破建制,形成业务支援小组,增加办案力量;遇到疑难案件,不用召集,各科室业务骨干自然会在一起分析讨论;有人过生日,其办公桌上总会发现小礼物;有人生病了,身边总会有人端茶送水,嘘寒问暖。
“既然不能每天回家,我们就以办公室为家吧。”矿区检察院的人常这样说。
人心慢慢聚拢之后,邬卫君又在干警的精、气、神与白云鄂博本地文化的结合上动起了心思。
稀土看似很普通,却难以融化,不易分解;17种元素有着各自独有特性;单质稀土与其他物质合成为新的物质即产生新的特殊功效,因此战略价值极大。稀土提炼对技术要求很高,这如同检察官选聘的千挑万选;检察工作具有平实、亲民的本性,需要干警具备经受考验的坚强意志、团结协作的品质,如同稀土的不易分解、难以熔化;批捕、公诉、反贪、反渎等部门,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承担应有的刑罚,使无罪的人不受追究,与稀土的生产工艺、流程极其相似;稀土的耐腐蚀性,吻合了检察干警要具备拒腐防变的意志;稀土的多组合、多用途,又与干警各自的工作经历、优点长处高度契合:分则独当一面,合则整体有力。
由此,“物稀为贵、院小则美”的矿区检察文化逐渐沉淀下来。
努力逐渐有了回报:2014年,矿区检察院自侦案件侦终率达到100%;起诉率100%批捕案件平均4天办结,公诉案件平均20天办结;连续两年完成抗诉任务……
最让邬卫君欣慰的是全院干警的凝聚力、战斗力,有案子任务往前冲的那股劲,还有在食堂吃饭时“你争我夺”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软环境的耕耘,也让凤凰有了栖息的念想。今年,3名新人通过层层选拔考录进来,让邬卫君激动了好一阵。
但现实也给矿区检察院出了难题:新人来了如何快速成长?业务骨干如何不流失?面对这么多两地分居的同事,家庭问题如何解决?如何根据地方特点进一步开展检察业务?都将成为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记者 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