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交谈 心与心沟通
——陕西安康市汉滨法院法官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心结
近年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法院将心理咨询师和法官培养合二为一,把心理疏导引入审判执行工作的各个环节,打造出一支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心理咨询师法官队伍。截至目前,这支队伍共接待来访咨询群众600余人次、调撤案件300余件。
缓解法院审判压力
“感谢法官,我现在已经能很好地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矛盾已经化解,家庭和睦,整个人都轻松快乐了。再次谢谢您!”近日,汉滨法院法官王红侠利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顺利化解一起离婚案件,案件当事人对这名心理咨询师法官十分感激。
这名当事人是一个本想起诉离婚的青年女性。因长期夫妻关系冷漠,使其产生了离婚的想法,当看见立案信访大厅有心理咨询台时,出于好奇便前来咨询。王红侠通过“摄入性”会谈,运用咨询技术与当事人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当事人与其不合理信念辩论,经过两次面对面交谈及几次电话沟通,最终使当事人走出生活阴影,当事人主动放弃离婚的想法,以积极的思维模式重新构建家庭的幸福。
像这样通过咨询就主动撤诉的案件在该院逐渐增多,有效地缓解了审判压力,同时也从根本上化解了社会矛盾。
助力青少年回归社会
“感谢法官妈妈,感谢党和国家,我会认真改造,尽早回归社会!”这是前不久汉滨法院少审庭收到的已经服刑四个多月的一名少年犯的来信。在审理期间,少审庭的心理咨询师法官做了大量工作,用心理咨询技能温暖他孤独的心。
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被羁押后常出现恐惧、内疚和自责的心理,在面对刑事审判时,有的情绪紧张,哭泣不止;有的有一定的敌对心理,恶意翻供;有的虽认罪,但没有明显悔罪表现。由于缺乏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培训,加之法官特有的中立、权威形象和法庭审理的对抗性、严肃性,未成年人对法官易产生排斥心理,感化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让失足少年敞开心扉,帮助他们重塑心灵回归社会?汉滨法院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将心理咨询引入未成年审判中,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适用不同的辅导策略,并将其贯穿于审判执行各个环节,对判处实刑、重刑的,着重于增强他们服刑的心理承受能力;对被判处缓刑或免刑的,着重于帮助其积极融入社会,避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取得良好的效果。
化解信访人的心结
“祝郭大姐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这是一名上访十余年的信访人张芳霞春节前给该院负责化解此案的法官郭乾芳发的新年祝福短信。郭乾芳回忆,通过运用心理咨询多种技能与其沟通交流,解开了她的心结,最终将这起历经10多年的信访案件化解。现在张芳霞与自己亲如一家,逢年过节互发祝福短信。
该院的心理咨询师法官们积极运用心理咨询相关知识技巧,认真地倾听信访人的遭遇,准确认同其内心体验,从而创建与信访人信任友好的关系,促使来访人理性地正视自己,从不同角度看待遇到的争议、困难和挫折,引导其通过正当的信访渠道反映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解开了积压在他们心中多年的心结,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团结。(贾明会 本报通讯员 梁勇 赵青)
·陕西法院举办司法政务管理业务培训班
·陕西法院:司法政务管理业务培训班开班
·陕西法院:信息化建设迸发“后发优势”
·陕西法院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陕西法院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陕西法院司法警察总队举办第二期警衔培训班
·陕西法院司法警察总队举办第二期警衔培训班
·陕西法院围绕司法办案推进各项工作
·陕西法院公开裁判文书成效显著
·陕西法院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
·陕西法院形成代表委员联络立体网络
·陕西法院监督联络工作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