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谈法治

红头文件乱象背后是权力“糊涂账”

2014-11-06 08:58:0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鲜红庄重的抬头、盖红印章的文尾,本该严肃权威的“政府公文”,却不时让网民感叹“也是醉了”:有请求将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的,有批评食堂“菜里没有肉”的,有要求完成“罚没”与年终奖挂钩的……不止文件内容“奇葩”,“文山”泛滥程度更是触目惊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已压缩各种文件190.8万个。按每个文件1张A4纸保守估算,连起来长度达566公里,厚度相当于50层摩天大楼。(11月2日新华网)

  一次教育活动清理下来,全国压缩文件190.8万个,下降26.7%,意味着压缩前文件超过700万个。漫天的文件中,有多少是具体落实办事的?有多少只是为了“喊一嗓子”的?又有多少完全属于“越俎代庖”、权力越界的?某地纪委下发红头文件管“吃肉”,某地教育部门下发红头文件要求教师“不要乱说”等等,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管的背后,实际上是一本权力“糊涂账”。

  根源之一在于个别地方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在职责定位上的不清晰。领导干部要么“兼职”现象严重,领导职能要么多被副职“分管”所“分担”。譬如,一个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明明“无权”,因为有领导坐镇便可以“号令”若干个部门,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红头文件领导和指导相关部门;再如,分管领导管了“一把手”的“活儿”,原本应由党委政府干的事情,副职领导和下属部门也可以干,如纪委书记“分管”了食堂,以纪委红头文件管食堂好像也说得通了。

  另一个根源与当前下发红头文件随意性过大有关。在一些人眼中,红头文件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它就是无所不能的“万金油”。无论是不是政府职能,都喜欢下一个红头文件进行管理。在红头文件泛滥之下,纪委下发红头文件惩戒食堂“肉少”,党委政府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取保候审”、“请求减免刑期”,就没有什么稀罕的了。

  职能定性不清和红头文件之乱,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公权力制约不够。一些地方基层单位,用公权力随意干预市场,用行政权力包办市场行为,或者长期以来对该下放的权力紧抱不放,都与没有真正将公权力边界厘清有关。政府公权力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哪些是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哪些是不应该干涉和插手的,哪些是领导不能“放权”的,哪些是可以“分管”的,都应该尽快依法理顺理清,只有这样,公权力的“糊涂账”才能真正变为“明白账”。眼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依法治国成为舆论热点,这不仅为依法约束公权力提供了重大契机,也为彻底规范各地红头文件乱象提供了可能。

  (毕晓哲)

[责任编辑:闵玥]